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从写字楼到夯土墙,90后摄影师在乡村“种场景”:不在格子间,也能创造价值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1 22:51:00

“你看这组海南客人拍的窗景,还有内蒙古新人的夯土墙婚纱照,都是专程飞来的。”11月21日,在苏州高新区树山村一处宅院中,90后摄影师李智翻着手机里的客片。谁能想到,这座曾闲置五年、屋顶漏雨的老农房,如今成了社交平台的热门拍摄地,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年轻人专程前来,只为拍下一套“有电影感”的影像。

李智坦言,最初只是“城市拍累了,想换个节奏”,但后来则为了“让脚下的土地发光,也让自己活得精彩。”

90后摄影师李智

城市小伙把江南农房变成“电影感”拍摄空间

这个由李智一手改造的空间名为“白日梦想”,主打“摄影+咖啡”复合服务。名字源于他一个自嘲式的念头:“大家都说‘别做白日梦了’,但我想,为什么不能在白天认真做梦?只要肯动手,梦也可以是具体的。”

走进“白日梦想”,记者看到,三层小楼以法式复古风格为基调,古典家具、黄铜灯具与石材、木饰面错落有致,阳光透过老木窗洒在石桌上,光斑随时间缓缓移动。“这里随手一拍就是电影感,还有好喝的咖啡。”一位游客感叹。

“我希望客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松弛与仪式感并存的气场。”李智介绍,求婚、成人礼、品牌快闪、亲子写真等不同需求,都能在这里找到契合的角落。为让每个细节“既好用又上镜”,他仅采光方案就推翻三次,“就想让下午三点的阳光刚好落在桌面”;连院中的花架,也是他亲手焊接、反复调试高度才最终定稿。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改造并非“复原古建”,而是“保留建筑骨架,注入现代审美”的修旧焕新,既留住老房的江南肌理,又装进符合城市人审美的场景。

室内布置的场景

“城市拍累了,不如去乡村‘种场景’”

“以前在城市做专业摄影师,长期困在‘接单—赶工—内卷’的循环里。客户常常跨城几小时找景,即便遇到心仪景色,拍摄完成后也只能匆匆离开。”李智回忆,2023年,厌倦了这种节奏的他辞去了原本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彼时的树山村已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苏州高新区正推出政策鼓励盘活闲置宅基地,支持农房改造为文旅经营性场所。这种“个人需求与地方机遇”的契合,让李智动了心。

当一次游玩走访到树山村时,他看到这里风光秀美,但不少农院却长期空置。“城市需要‘不费力的美好’,乡村有现成的空间和光线,这两者正好能凑到一起。”带着这样的想法,李智揣着积蓄和相机扎进村子,开启了农房改造。“我不是复原古建,而是让老房子能装下我的‘白日梦’,也承接城市人的向往。”

“当时村里人都不理解:旧房子能干啥?”改造初期,甚至有村民担心他“折腾半天没结果”。但在李智眼中,商业摄影的专业度与乡村的自然感恰好能互补。“城市拍累了,不如去乡村‘种场景’”。

“以前客户拍完就走,现在大家会愿意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天再离开。”李智表示,“咖啡+摄影”在城里并不新鲜,但与苏州乡村的山水、老宅、人工搭建的夯土墙景观结合,便有了独一无二的竞争力。“既能让他们拍到满意的照片,又能沉浸式感受乡村生活。”

顾客正在“白日梦想”里拍摄写真

从“外来创业者”到村民的“小李”

令人意外的是,“白日梦想”不仅服务外来客人,也成了村民日常聚集的新据点。

68岁的王阿婆每天下午都会来坐一会儿。“以前这房子空着,草长到门槛,屋顶漏雨没人管。”她端着一杯热美式笑着说,“现在小李把它收拾得亮亮堂堂,我们几个老姐妹天天约在这儿喝茶、织毛衣,比去棋牌室有意思多了。”

游客也常被这种“半开放、半共享”的氛围打动。来自成都的陈先生带着女友专程赶来拍摄纪念日照片:“网上看到这里的布景很特别。”他来了才发现,整个村子安静又舒服,村民也会主动打招呼,一个阿婆还拿了自己种的橘子分享。“这种乡村熟人社会的温暖,是在城市摄影棚里找不到的。”

上海游客林女士原计划短暂停留,结果一家三口住了三天。“女儿在这里拍了人生第一套‘复古写真’,我和先生在院子里喝了下午茶,聊了很多平时没时间说的话。”她感慨,“这种慢节奏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反而让影像有了温度。”

而李智也慢慢融入了村子,他会帮村民拍全家福,教村里的年轻人用手机拍短视频;村民则会给他送新鲜的蔬菜,提醒他“下雨天要检查屋顶的排水”。他现在最开心的,不是接到多少订单,而是听到村民说,“小李,你这房子让村子热闹多了。”

“白日梦想”

青年的另一种可能:不在格子间,也能创造价值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对他们来说,拍照只是起点,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日常。一杯村民亲手熬制的枇杷茶,一段和阿婆唠家常的午后闲谈,这些不刻意的瞬间,比精心设计的布景更打动人。”李智告诉记者,他的创业路径或许并不普适,却至少证明了一件事:“不在格子间,也能创造价值。”

“远离城市,不等于选择‘躺平’。”李智坦言,一开始是带着告别城市的想法来的,但如今的他更渴望用贴近土地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用双手修好一扇老窗,用镜头记录一次偶然相遇,用一杯咖啡连接城乡两个世界。“以前同事说我是‘逃离内卷’,其实我只是换了个地方创造价值。”

这种独特的生活质感,让许多前来的游客,不知不觉被树山村的慢节奏俘获,继而选择在树山村小住几日。“我和民宿老板早有默契,预留房间早已是常态。”那位民宿老板笑了笑,话不多:“以前总想着怎么把民宿装修得更‘网红’,后来发现,反而是李智这股子认真过日子的劲儿,让客人愿意多待几天。他会带着客人去田埂上散步,教他们识别农作物,这种‘把乡村真实生活过给客人看’的状态,比任何装修都管用。现在我不急了,也不刻意学城市那一套,就把村子本来的样子亮出来,有人喜欢,那就挺好。”

“让脚下的土地发光,也让自己活得精彩——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白日梦’。”李智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汉仑

视频:孙汉仑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