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的温度——千里来锡,只为道谢
来源: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5-05-15 20:10:00
“嗡嗡……”一阵短促的震动声在床头响起,最近睡眠一直很轻的他朦朦胧胧地醒了,闭着眼做了一会儿思想挣扎,还是伸出手拿起了枕边的手机。
“还好,不是最担心的那一起案件出了新状况,”这是他的第一反应。但很快,他的睡意全无,只因这条求助信息的内容:
挖种种线索,寻一点希望
海飞是一名干了四年执行的法官助理,四年间面对过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但面对千里之外老人的求助,却一时不知如何回复。
给海飞发短信的人是老李,他的儿子小李是法院一起案件的申请执行人。28岁的小李几年前出川务工,在某建设公司工作期间,机器履带断裂,导致他被工业黄油溅射,身体两处受伤严重,经鉴定分别为八级、九级伤残。
虽经仲裁调解确认,建设公司应赔偿小李工资及工伤赔偿款合计20万元,但该公司在分期履行5万元后就不再打款,小李只能来到法院立案申请执行。
后续执行过程中,法院向建筑公司发出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但被执行人一直未予以履行。经网络系统查控,也没能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其注册资本也已实缴。
看过“人去楼空”的经营地,和社区当面沟通结束,确认了该公司已无经营场所和办公设备等实体财产,执行法官知道,这已经是个“僵尸企业”了。小李只是公司的普通员工,对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支出并不了解,因此也无法提供有效的财产线索。
传统查控措施已然穷尽,但承办人并未放弃对线索的挖掘。通过关联案件检索发现,法院在另一起民间借贷审理案件的保全中冻结了本案被执行人对成都某企业的一笔债权。
可能有钱了!执行法官立即送达相应冻结文书并进行核实调查,但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保全冻结金额已超实际债权金额,没有剩余债权金额可供本案执行了。
好不容易看到的一点希望又灭了,从现阶段执行查明的结果而言,小李被拖欠的工资款和赔偿款几乎没有被偿还的可能。
救人迫在眉睫,找钱刻不容缓
正当承办人一筹莫展之际,老李在深夜发来的短信让他们知道,案件的执行更加急迫了。
人命关天,必须先解小李一家的“燃眉之急”!承办人请示局领导后,立即与老李对接,开通司法救助“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从急从快,4天内将救助款项5万元发放到位。不久后,小李抢救成功脱离生命危险的消息传来!
等待小李消息的过程中,承办人也没有放松,面对客观上的执行不能,不能只是“一救了之”,必须坚持“一执到底”。期间,建筑公司拖欠另一名员工劳动纠纷案件和建筑公司对成都某企业债权的第三方首封案件相继进入执行阶段,本着最大化便利执行原则,法院将相关案件内部交叉为同一承办人办理,统筹执行资源,集中攻克难题。
执行法官以执破融合思维为牵引,多次向首封债权人释明涉民生类案件的重要性和职工债权的优先性,并将小李一家的不幸处境悉数告知,最终首封债权人同意协调出部分款项,以优先支付另外两案。
后经承办人多方查控、沟通,并多次赴成都现场协调,最终该企业将相应款项支付至法院执行账户。案款到账后,法院优先发放9万元至本案申请人、发放7万元至另案劳动纠纷案件申请人,两案基本执行完毕。
让承办人感动的是,两位申请人均向法院表达了质朴的谢意,尤其是刚康复后的小李,千里迢迢从四川巴中赶到无锡,只为将锦旗交到执行法官手上。“我就是想来当面说声感谢,感谢救了我,救了我们家的人”,这是执行当事人的心声,也是执行工作的真正意义。
晚上九点半,海飞估摸着小李回程的时间,点开微信,想问问他是否已经平安回家。海飞不知道的是,此刻小李正在酣睡,载着他归乡甜梦的绿皮火车正在大巴山与巫山间缓缓穿梭。
来源:滨湖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