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无锡地铁“幕后英雄”生产线:铁建工科高温下“炼”出管片
来源: 无锡日报
2025-07-12 21:07:00
204米长、80米宽、15米高的巨大车间内,随着机械臂在轰鸣声中精准舞动,一片片标准化钢筋混凝土预制件“走”过自动化产线,马上被运输车辆“接”走。7月9日,烈日炙烤下,位于玉祁的中铁建(无锡)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铁建工科)的智能制造车间建成不久,却已投入紧张的生产,装车的管片被运往无锡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施工现场,搭建城市“地下脉络”的钢筋铁骨。“国内领先的技术加持,3个车间建成投用,目前订单已排至2027年。”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眼下,无锡地铁建设如火如荼,盾构机在地下日夜掘进,而管片作为隧道的“骨架”,必须紧随其后。每一块管片都是预制钢筋混凝土制成,拼装成环后,就能撑起整条隧道。铺设一环管片需要2到2.5小时,而完成一公里隧道则需六个月。随着无锡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地铁几条线路同时开工,管片的质量和供应成为关键。“作为惠山招引的省级重大项目,市地铁集团和惠山等多方发力,推进项目进度。铁建工科生产营销中心主任张续耀说,落地企业在加快厂房等基础建设的同时,抓紧技术研发,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联手,推动国内装配式构件的领先发展。
车间内,工人们穿着工装,汗水浸湿了衣背,但生产线井然有序:机械臂“错时”暂停降温,防暑饮品随时供应。这是一幅“高温下的绿色智造图景”,铁建工科正用科技力量迎战酷暑,确保城市地铁建设高质量推进。
张续耀说:“管片确保隧道安全,就像人体的‘龙骨’,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在隧道施工中,盾构机靠千斤顶顶在已拼好的管片上推进,每次移动距离必须与一环管片的宽度精确匹配。随后,专业人员会深入隧道检查管片,是否有碎裂、误差是否超标、是否漏水。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保障百年工程的质量。
面对高温“烤”验,铁建工科打出“科学保供”组合拳。走进公司玉祁基地的1号车间,异型构件智能制造示范线高速运转。这条生产线采用“浇筑加养护”模式,单模台配双模具,一环管片虽需8小时制作,但日产能已提升至60环左右,高峰时超100环。一公里地铁隧道需800多片管片,每环由6片组成。张续耀透露了应对高温的妙招:“我们调整生产节奏,实行‘错峰’作业:每天11:00至16:00高温时段全线停产,把时间安排在早晚凉爽时段。”车间里,防暑药品和饮品充足,厂区还计划加装雾炮机物理降温。
与此同时,2号车间的场景更显科技范儿。这里是“预应力与非预应力构件共线生产”的高精度柔性制造示范线,国内领先。机械臂拆模时,用上激光测距和视觉识别技术,精准得像“长了眼睛”;创新负压脱模吸盘将拆模强度由22.5Mpa(强度单位)降至16Mpa,大幅减少蒸汽养护成本,效率大大提升3至6倍。车间采用立体化布局,14个独立蒸养窑非均匀排布,利用土层保温节能。单班只需10人就能干传统产线15人的活。另一边拌合站,4台大型拌合机仅需1人值守,混凝土通过鱼雷罐和空中走廊直达工位,全程5G定位监控。张续耀说,管片都是高标准,“无锡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隧道建设,采用外径6.2米、厚度0.35米的平板式管片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抗渗等级P10;埋深超30米时升到P12。主体结构设计寿命达100年。”
值得一提的是,铁建工科的智造实力源于其绿色基因。公司目标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其装配式创新示范基地严格按绿色三星标准建设,拥有7条国际领先生产线和3台自研设备。产品从主打的地铁管片,扩展到桥梁、栏杆、遮板等预制件,覆盖住宅、市政、交通等领域。基地还独创“单线双走”布局,蒸养窑能耗降30%,产能提升25%。南片区码头区依托京杭大运河,规划3个泊位,未来西南地区的原材料将水路直运,构建高效供应链。
“从这里运出去的产品,辐射长三角300公里区域,年产值破10亿元。”企业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吴锋说,以科技“装配美好现在,建设绿色未来”,公司实施“1+4+N”战略,以产业平台为核心,联动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新材料研发应用中心等四大服务中心,布局玉祁、西漳等多个区域基地。全自动混凝土智能配供中心与行业顶尖厂商合作,计量精度国内领先。新材料中心专注绿色低碳研发,推动建筑业升级。“从管片生产到码头联运,每一步都融入绿色智造理念,为无锡地铁建设重大工程提供坚实保障。”吴锋说。
来源:无锡日报 无锡观察 无锡新传媒
记者:裘培兴 黄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