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锡山,对话古今,这场秋叙里藏着怎样的文脉密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9 19:03:00
秋意正浓,文脉流长。10月28日-29日,“锡山秋叙·脉承古今——文化锡山行”主题采访活动举行。20余名中央和省市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深入探访,触摸锡山文脉发展新动能、体验文化产业新场景、见证江南水乡新面貌,感受中国式现代化锡山实践的人文底色。
01文明探源:从史前城址到云林遗韵
叩问六千年前,文明根脉滋养文化自信。媒体行的首站,走进了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斗山遗址考古现场——这是目前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全国范围内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
探方之内,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轮廓初现,双重城垣与壕沟体系,将长江中下游的文明史推向新的高度。媒体记者们近距离观察与采访,不仅见证了工作的精细与严谨,更感受到考古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使命。
![]()
修复室内,工作人员正认真对斗山遗址出土的陶片进行拼对和修复。“这就像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拼图!”一位记者感叹,“当残破的碎片逐渐显露出完整的器型,那种历史的震撼无以言表。”这片沉睡数千年的土地被唤醒,其重大价值不仅在于改写史前史,也为锡山注入了悠远而深厚的文化底气。未来,这里也必将是锡山“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鲜活载体,成为锡山最独特、最深沉的文化名片。
文明的脉络在锡山延续。在倪瓒纪念馆,媒体记者们认真领略中国古典艺术的至高境界。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建筑,集中展示了“元四家”之一倪瓒在绘画、书法、诗歌、音乐、造园、美食等各方面的艺术成就。
![]()
倪瓒纪念馆不仅是收藏与展示的场所,更是一座活化的文化课堂。馆内有21幅倪瓒画作高清复制品,这些作品原作藏于世界各地重要博物馆,让记者们直观感受这位艺术大师的水墨山水对后世画坛的深远影响。目前倪瓒文化传承中心也在规划建设中,将通过持续的提升打造一座“人文会客厅”,让古典艺术焕发新生。
![]()
02精神传承:从“四千四万”到“专精特新”
锡山不仅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更是“四千四万”精神的诞生地。这种精神在锡山企业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文化+”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策”。
![]()
在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采访团重温了那段“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激情岁月。室外展区的春雷造船厂旧址,作为江苏省省级工业遗产,默默见证着乡镇企业的萌芽与发展。这种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锡山的重要文化基因。
![]()
在杰夫电声,媒体团走进实验室、视听室,看到了“声音”的文化赋能。作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杰夫电声将声学科技与消费电子、汽车文化、影音娱乐深度融合。其产品不仅是硬件,更是承载声音美学、传播听觉文化的媒介,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中国智造”的好声音响彻全球。
![]()
在帆软软件,则展示了“数据”的力量。这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通过简捷智能的大数据分析工具,与超36000家企事业单位合作,2024年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连续8年在国内BI市场占有率第一。利润共享、永不上市,与员工共同成长,这家软件界“胖东来”的文化凝聚力也给媒体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03融合创新:从诗意田园到水乡画卷
锡山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生动图景,也体现在广大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午后的谢埭荡村,白墙黛瓦,枕水而栖,勾画出“新江南人家”的水墨画卷。在党建村史馆,一幅图片就是一段奋斗史,记录着渔村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发展脉络。央视《山水间的家》里的印象渔村庭院内,游客正悠闲地喝着下午茶,品尝地道农家菜。
![]()
“芡实产业如何深入发展?”“高科技水产养殖有哪些?”“未来有什么文旅规划?”记者们纷纷向谢埭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华东明提问。当前,谢埭荡村以水为媒,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区、生态农业区、水产养殖区三大产业片区,以“文旅融合”为江南水乡描绘出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
“锡山这片沃土,如今正以文化为笔,蘸满时代之墨,既书写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温暖故事,也描绘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崭新图景。期待这场‘秋叙’成为连接古今、赋能发展的传播之旅!”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记者孙权如是说。自媒体大V代表奔流财经社社长刘纯表示:“脚下这块土地从来不缺少强健的精神和丰富的文化,感谢锡山给了我们报道素材,我将继续讲好锡山故事,也希望大家都来体验锡山、观察锡山!“
![]()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创新的源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此次“锡山秋叙”文化行,如同一场在时光隧道中的穿梭:从6000年前的文明曙光,到改革开放的“四千四万”精神,从文化产业的勃发,再到未来可期的诗意乡村,在这片脉承古今的土地上,一幅人文与经济学共生共荣的锡山画卷正徐徐展开。通讯员 沈忱 殷海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丁波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