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移位术巧用“备胎”神经,助偏瘫患者重获行走与抓握能力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8 21:37:00
“她现在走路怎么样了?”“她现在穿上护具,能自己走了,不用我搀扶了”……7月8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病区,关靖宇主任接到了患者小洁(化名)丈夫的视频通话。电话那头传来的好消息,再次印证了“颈7 神经移位术”对偏瘫患者的治疗价值。这位来自郑州的患者,在2018年接受该手术后,不仅摆脱了偏瘫带来的行动困境,更在7年后仍保持着独立行走的能力,手部灵活性也恢复得很好。
关靖宇主任与患者小洁(化名)丈夫的视频通话
从偏瘫到自主行动
神经“备胎”显威力
近年来,脑卒中(俗称中风)的发病率持续攀升。有数据显示,平均每12秒就有1人发病,而约7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偏瘫。在我国,每年新增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约有200万,对这些患者来说,穿衣、吃饭、抓握东西等日常动作,都成了难以实现的“奢望”。
“颈 7 神经移位术是我国的原创性手术,通过神经‘移花接木’,能让偏瘫的肢体重新动起来。”关靖宇介绍道。自2018年起,他已成功为36名患者实施了该手术,为这些深陷困境的家庭带来了康复的曙光。
2016 年,时年34岁的小洁突发脑出血,导致偏瘫,病情较为严重,行走时需要丈夫全程搀扶。2018年10月,小洁的丈夫得知神经外科可以开展颈 7 后路神经移位手术,便慕名找到关靖宇,“她还年轻,我们总希望她能恢复得更好。”
术后半年,小洁已经能够独立行走;1年后,她手部的精细活动逐渐恢复,功能有了明显改善。如今7年过去,她依然保持着独立行走的能力,手部灵活性虽未进一步提升,但整体状态稳定,没有出现功能反弹的情况。
“颈7神经移位术”为何能治疗偏瘫?关靖宇解释,这并非是神经本身直接发挥了治疗作用,而是借助了脑功能的重塑机制。“当一侧大脑因脑出血、脑梗受损后,健康的大脑半球可以通过神经移位来‘接管’双侧上肢,原本不支配肢体的脑细胞会转变为运动细胞,进而实现功能代偿。”
那颈7神经为何能成为“备胎”支援其他神经呢?他进一步解释,大脑和肌肉之间传递信号的是臂丛神经,它由5根神经组成(排序为5、6、7、8、1),负责将大脑的信号传达给上肢肢体。“人体十分奇妙,颈7神经就像是为自身储备的一条‘备胎’神经,即便被切断,其余 4根神经的功能也能替代它完成原有工作。因此,颈7神经可以被‘解放’出来,将信号传递给瘫痪侧的臂丛神经,从而实现单侧大脑支配两侧肢体的效果。”
偏瘫后一年或成手术良机?
专家详解时机选择与效果维持
关靖宇提出,如果患者的手部抬举、肩外展、曲肘、抓握等功能尚未达到自理或半自理程度,通过这项手术有望实现半自理,帮助他们摆脱他人协助,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事项。
有人可能会疑惑:明明做的是手部神经手术,目的是改善上肢功能,为什么病人的走路能力反而变好了呢?关靖宇解释,走路并非只是双腿的事,还依赖全身的协调,尤其是核心力量的作用。当核心力量得到改善后,身体的整体协调性会随之提升,行走能力自然也会增强。
关靖宇表示,手部有十几块小肌肉,这些肌肉体积小,且距离神经吻合口最远,因此手部功能的恢复是最慢、最困难的。即便如此,很多患者在术后一到两年内,手部功能仍会逐步恢复,到一定程度时,手部就能完成抓握动作。
既然“颈7神经移位术”能改善偏瘫症状,是不是越早做越好?关靖宇指出,手术一般选在患者偏瘫后一年左右。因为在脑出血或脑梗后,患者通过高压氧、针灸、器械训练等康复手段,仍有自我恢复的可能,而通常在一年后,患者会进入康复平台期,进一步恢复的空间不大,这时就可以考虑手术。“目前该手术建议用于60岁以下人群,但不建议年龄过小的患者做,比如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他们自身仍有较强的恢复潜力,无需过早进行手术干预。”
关靖宇同时强调,手术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患者和家属需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痉挛反弹,反弹程度因人而异,且与术后康复训练的及时性、完善性密切相关。术后的恢复主要依赖神经自身的生长速度和效果,“有些患者没有在康复医院做专门训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恢复,比如自己吃饭、拿东西、上洗手间、穿衣洗澡等,这些有效的训练形式也促进了他们的后续恢复。”
目前该手术效果达到患者认可程度的比例约为四分之一。关靖宇提到,“颈7神经移位术”的手术效果还与患者的术后康复密切相关,且需要较长时间观察。他希望随着医学的发展,这项技术能让更多偏瘫患者受益。
通讯员:陈艳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