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健康课】安度“苦夏”,这样调理“后天之本”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3 19:28:00
“夏季无病三分虚。”入夏后,不少人常感食欲不振、乏力、睡眠差,这便是市民口中常说的“苦夏”。究其根源,多与高温潮湿环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有关。如何调养好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安然度夏?本期《大咖健康课》,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特邀南京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消化科)主任中医师杨勤,为您分享科学调理之道。
【专家名片】
杨勤,脾胃病科(消化科)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南京市名中医,第二批江苏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从事本专业工作30年。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和研究工作,擅长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肝病等消化系统疾病。长期从事内镜工作,熟练开展内镜下治疗。
气温持续升高,脾胃病科的患者更多了
“我们脾胃科的病人确实较之前有所增加,一部分是因为夏天更容易吃到不干净、腐败变质、刺激性的食物,出现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专家介绍,如果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多为胃肠湿热,治疗应清热化湿,理气止泻,如葛根、黄芩、黄连、薏苡仁、荷叶等。如果见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多为寒湿阻滞,治疗应散寒除湿,和中止泻,中成药可用藿香正气水。
专家同时指出,还有部分患者本身肠胃功能偏弱,若此时再进食生冷寒凉之物,极易诱发腹泻等功能性紊乱。杨勤主任解释道,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关联,认为“暑”为夏季主气,气候炎热且多雨潮湿,形成“热蒸湿动,水气弥漫”的环境。暑邪致病常夹带湿邪,而脾胃核心功能在于“升清降浊”。当暑湿之邪侵袭人体,首当其冲便是困扰脾胃,致使其功能进一步受损,从而引发头身困重,嗜睡,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甚至腹泻等。
适当“增辛”,调理气机
《黄帝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也有人直言,脾胃就像是掌管粮仓的官员,因此脾胃又被认为是“后天之本”。那么盛夏已至,我们该如何有效养好脾胃呢?杨勤主任认为,此时胃口不好的人更应避免摄入过量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消化负担。同时,避免食用隔夜饭菜、生鸡蛋、生肉类及野生动物等。食物要充分加热、烧熟,食材处理时生熟案板要分开。在生活起居方面,专家建议应保持适度运动锻炼,避免久坐久卧,以免阻阳气生发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专家着重强调,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但“清淡”并不等于可以毫无顾忌地食用生冷寒凉之物,如大量冰镇饮品、过度生食瓜果等。这类食物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影响其温煦和运化能力,同样不利于健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在酷暑难耐的夏日,仍有不少市民热衷于火锅配冰啤酒的“冰火两重天”,或是夜晚在夜市大快朵颐烧烤撸串。市民赵女士就表示:“有时候天热没胃口,反而想吃点辣的、热乎的,觉得出出汗舒服。”对此,杨勤主任明确表示,不能为了追求“发汗排湿”而盲目大量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过度辛辣容易生燥热,反而可能损伤体内津液。
夏季“增辛”重在辛而不燥、温而不烈,通过温和辛味调理气机,帮助身体适应暑湿环境。体质偏热者(如易上火、长痘)可减少辛温食材,改用辛凉之物(如薄荷、鱼腥草)。饮食需因人、因地、因时灵活调整,方能真正养生。
除姜蒜外,还有哪些食物也是夏季温补脾胃、化解湿浊的好帮手呢?杨勤主任建议,此时还可以多吃些陈皮、红枣、羊肉等偏温性的食物,以及中药中的柴胡、薄荷等都可以提升阳气。在化湿方面,茯苓、山药、扁豆等,都有着健脾化湿的妙用。此外,一些瓜果如冬瓜、丝瓜,豆类如绿豆、赤小豆都通过促进小便来帮助祛湿。杨勤主任还提到,家有暑热时,菊花、薏仁米都是不错的清热药物。
祛湿不可盲目,过度可能伤阴
记者注意到,其实一段时间以来“祛湿”俨然成为养生领域的热门话题,各种内服、外治的祛湿方法在社交媒体上备受追捧。对此杨勤主任也指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湿邪偏重”仅仅是众多体质状态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群而言,日常生活中无需过度强调“祛湿”。
“关键还是在于找专业的医生辨证。中医更强调因人而异,不是光对着镜子自己看看舌苔就可以。”杨勤主任强调,有些人只是自己觉得有舌苔厚腻、困重、大便稀溏,或者是舌苔发黄就盲目地过分祛湿,但其实一个人的体质和长期的生活方式有关,仅仅一两副药只能提升些许状态,不能改变体质。她指出,湿邪所生大多与过食生冷(冰饮、瓜果)、肥甘厚腻(油炸、甜食)有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同时现代人缺乏运动,脾肾阳气不升,运化失常都有密切关系
而与此同时,如果本身并非湿邪体质,却盲目使用祛湿药物,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损害健康。“比如说气阴两虚的体质如果自行服用化湿药物,因其药性多偏‘温燥’,极易耗伤人体宝贵的津液,导致口干舌燥、虚火上升等‘伤阴’问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于房浩 李萱(实习)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