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女生打“闭经针”致更年期提前,医生:临床上用于治病,但副作用需权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7 22:25:00

近日,有女生发帖称,自己因严重痛经长达十几年,被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前,她的肿瘤标志物曾飙升至正常值的100多倍,体内一个直径近8厘米的大血团还发生了扭转破裂。由于暂时没有生育计划,她选择注射闭经针以停止月经,却也因此提前进入更年期,出现潮热、烦躁等症状。

网友发帖截图

江苏省中医院妇科副主任中医师马蔚蓉告诉记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其成因,最经典的是“经血逆流学说”:“女性月经期间,脱落的子宫内膜本应从宫腔排出,若出现逆流,经血可能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腹膜等部位,形成异位病灶。”除痛经外,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能引发多种症状,如卵巢囊肿导致的单侧腹痛,不孕,严重者,异位到膀胱引发尿血,异位到肠道时则可能导致腹胀、肠梗阻等。

马蔚蓉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被忽视。“早期异位内膜组织量较少,可能仅轻微侵犯肌层或粘附在卵巢表面,周期性疼痛不明显,患者可能仅感隐隐坠胀或轻微疼痛。此时进行B超检查,指标往往正常,只有当异位组织增多时,B超才能显示出肌层影像的异常。”

临床中,青春期少女因痛经就诊时,可通过B超检查判断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倾向。若有,则属于器质性痛经,治疗相对棘手;若没有,诊断为功能性痛经,用药治疗效果较好。“当下检查未发现异常,不代表一定没有病灶存在。”她提醒,若痛经持续性的加重,口服止疼药不能缓解,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长期定期复查,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进展。

“闭经针是临床中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手段之一。”马蔚蓉提到,其治疗原理是通过药物抑制卵巢功能,造成暂时性闭经,从而减少异位内膜的生长和出血,达到缓解疼痛、抑制病灶进展的目的。

闭经针通常每28天注射一针,需连续注射3至6针,但存在一定副作用。在初始阶段,由于“点火效应”可能出现少量持续的阴道不规则出血;当闭经针累积使用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降至绝经后状态,还可能引发潮热、盗汗、失眠、烦躁易怒等更年期症状,以及血脂、血压升高等问题。她提到,临床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症状,若副作用明显,可能暂停用药或采用“雌激素反添加疗法”,通过补充小剂量雌激素缓解症状。

当出现较大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症,或药物无法控制症状时,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结合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例如45岁以上的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若出血量较大,闭经针无法缩小控制病灶,可能会考虑切除子宫。”马蔚蓉介绍,术前使用闭经针等药物预处理,可缩小病灶范围,便于彻底清除内异症,降低手术难度。

她特别强调,手术后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只要患者未绝经、卵巢功能还存在,就需持续管理至绝经。“因为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会使病灶再次活跃,若不进行维持治疗,术后的复发概率会很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