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医”脉相承|一家三口身着白衣以医为业 她说:“父母的‘身教’大于‘言传’”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8 17:55:00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有这样一个特别的一家三口:父亲杨玉立曾是胸外科主任医师,母亲王淑玉是原妇产科主任,女儿杨勤现任眼科主任医师、副教授,他们皆身着白衣、以医为业。他们不仅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更是守护生命的“战友”。
从小就会打“外科结”,高考填志愿果断追随父母脚步
二十世纪70年代,出生在医学家庭的杨勤从小就在省人医宿舍区长大,而她对“医生”这份职业最初的印象便是“忙碌”和“崇高”。
王淑玉(左)和杨玉立
“医生双职工家庭真的是太忙了。父母随时可能被紧急叫走参与抢救,基本没有时间管我。”杨勤回忆道。父亲杨玉立曾是胸外科的“一把刀”,在几十年前微创技术尚不普及的年代,一台手术动辄通宵达旦,深夜难归。遇上急诊了更是随叫随到,几乎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所以我从小就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本就该如此奉献。”
儿时的杨勤与父母相处时间有限,日常照料也难免缺位。母亲王淑玉便早早教会她自己缝纽扣,未曾想,这竟为日后练就外科手术的“基本功”埋下了伏笔。“还没上小学我就能娴熟地缝纽扣。后来才知道,当时妈妈教的打结手法正是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外科结’。”除了缝扣子,王淑玉还鼓励女儿学习绣花、做手工。“可能我是有点天赋吧,从小就比较灵巧。”
正因为这样的家庭环境和自身这些灵巧劲儿,90年代初高考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从不让父母操心的杨勤毫不犹豫地把所有志愿都填上了临床医学专业。
王淑玉门诊中
看书、记笔记,父母的“身教”大于“言传”
完成大学本科学业、顺利进入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的杨勤依然保持着对外科的热爱,并选择眼科作为自己未来深耕的方向。谈及一路走来父母对自己职业成长道路的影响,杨勤总结道,“身教大于言传。”
初披白袍,直面专科难题时,杨勤内心不免忐忑,毕竟校园所学与短暂的实习经历,尚不足以应对纷繁复杂的临床实践。父亲杨玉立语重心长地叮嘱:“一定要好好看书。”正式踏入眼科前,杨勤便利用暑假沉心静气,将眼科相关教科书与文献研读了数十遍。“天天抱着书啃,从头到尾反复看。看得多了,真能感觉到书里的东西都装进脑子里了。”
不仅如此,虽然父母和她的专科不同,但他们还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行医的“小窍门”都教给了女儿。“他们跟我说,进了科室跟着老主任上门诊、做手术,一定要随身带个小本子。每天遇到的病人,不懂的、有疑问的、有想法的,都要记下来。”不过,父母的观念偶有不同。 杨勤笑着告诉记者,父亲始终笃信纸质文献的价值,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她订阅国内顶尖期刊《中华眼科杂志》;而母亲则更显“新潮”,常与女儿分享在各类网站、APP研读国外文献的心得。“一纸一屏”虽有差异,但都犹如双翼不断丰盈着杨勤的学识之海。
一家三口生活照
每个病人都是不同的学习模板
工作近三十载,杨勤深耕青光眼领域,勤学不辍、多次出国深造,更通过援疆、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将健康福祉播撒四方。2024年在新疆克州,杨勤作为国家健康快车项目援疆医务主任顺利完成国家卫健委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项目任务555例白内障手术。“当地的患者说着本民族的语言,虽然听不懂,但是手术完了患者老太太会给我拥抱、贴脸,甚至亲吻我的手。医生职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最大程度来源于患者的信任和肯定,是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
杨勤(右)和患者
横跨半个多世纪,杨勤和父母同走一条“医”路。如今,父母都已年过八旬。杨玉立早已退休,王淑玉也在去年告别了门诊一线。而杨勤自己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医生确实非常辛苦,我的妹妹没有学医,家里有一个人传承父母也很满意了。现在我的女儿有自己的爱好,不从医也挺好。”
但面对带教的学生、进修医生和年轻后辈,杨勤则是勤恳地将当年父母所传,倾囊相授。她笑言,每当查房时看见学生们拿着小本子记录不会的问题,脑海中也会回想起曾经的自己。“年轻医生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万事皆需沉淀积累,尤其是医生这个专业,每个病人其实都是不同的学习模板。唯有将经验日积月累,才能慢慢地成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