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秋”兴起,专家提醒:风险多多,不采摘不食用最安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5 19:15:00
时至夏秋之交,山林间层出不穷的野生菌和树木枝头上沉甸甸的野果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捡秋”一族,亲近大自然和满足口腹之欲一举两得,想想就美得很。
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评价所专家提醒,美丽的自然背后隐藏着各种风险,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野果导致的中毒事件在江苏过去时常发生,轻者送医急救,重则危及生命。
为何野生菌和野果如此危险?专家指出,我国已确认毒蘑菇达400多种,许多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十分相似,普通人极难辨别。
民间流传的“颜色鲜艳才有毒”、“虫蚁吃过的无毒”等辨识方法均无科学依据。如致命鹅膏看起来朴实无华却含有剧毒鹅膏毒素,一次食用50克就足以致死;毒蝇鹅膏含有神经毒素,食用会导致意识模糊和幻觉;秋日小圆帽菇含有破坏肾脏的奥来毒素,中毒后几天才会出现症状,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山林中的野果同样危机四伏,风险不容忽视。如商陆果实紫黑诱人却全株有毒;马桑果酷似桑葚食用可引发抽搐昏迷;即使银杏果(白果)也会因生食或一次性过量食用导致食物中毒。
专家提醒,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不采摘、不食用任何不认识的野生菌菇和野果。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诱人,都不要冒险尝试。千万不要“侥幸”——不要相信自己或别人的经验,上次没事不代表这次没事,“别人吃没事”不等于自己安全,个体差异甚至雨水丰枯都会影响毒素含量;不依赖“各种APP识图”,手机AI识别野生物种准确率不足60%,且毒素信息往往缺失。
与此同时,千万不要相信“煮熟就能解毒”的谣言。野生菌中毒素多非常耐高温,普通的煎炒烹炸过程都无法彻底破坏其毒性。银器验毒、大蒜变色等民间验毒方法都不可靠。
即使在正规市场、商超等途径购买野生菌/果,也要选择来源明确、品种确定的品种,并确保彻底煮熟,同时保留部分食物原料以备发生中毒后及时辨识。
需要提醒的是,一旦误食可疑菌菇野果,可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第1步:立即停止继续进食,把嘴里残渣吐出,用洁净清水反复漱口,非必要不建议催吐(意识不清者催吐易窒息)。
第2步:将剩余食物和呕吐物分别装入干净容器冷藏并陪同送医,方便后续毒物(毒素)鉴定。
第3步:拨打120告知为“野生菌/果/菜中毒”,必要时可同时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便医疗机构提前准备救治。
第4步:如有条件可记录重要时间节点如大概进食时间、首次呕吐/腹泻时间和次数、其它症状等,以供医生救治时参考。
毒蘑菇/毒野果中毒的潜伏期从食用后10分钟到30小时不等,千万不可暂时没有症状而掉以轻心。
通讯员 单云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