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生素耐药性上升,当“超级细菌”逼近,我们该如何应对?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7 14:23:00
一场普通的流感,对于45岁的江苏女子阿诺(化名)而言,却可能是生死关口。她体内的细菌,已对所有抗生素“刀枪不入”。而在全球范围内,还有无数人与她有着相似的遭遇。
10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报告称,2023年全球范围内导致常见感染的实验室确诊细菌感染中,有1/6对抗生素治疗耐药。这意味着,如果不加以控制,任由耐药情况持续恶化,未来我们或将面临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的情况。
被“耐药”困住的人生
每一次感染都是赌命
被细菌感染缠上后,阿诺的人生彻底被“耐药”困住了。她曾在网上发帖倾诉,字里行间满是绝望:“抗生素全耐药,感染治不好,天天发烧,全靠顶级抗生素维持,活不了几天了……”
阿诺的身体底子本就弱,童年时期的一场肝炎更是让她的健康雪上加霜。“当时住了40天院,从那以后好像身体就不太好,一生病就离不开抗生素,用的最多的就是青霉素。”
阿诺告诉记者,六年前,她在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偏低,当时没太在意,没料到这成了隐患的开端。“免疫力得靠白细胞撑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一低,人就特别容易感染。”后来,她身上的一个小伤口,因免疫力太差引发了心内膜炎,反复多次住院才勉强康复。
从那以后,生病成了阿诺生活的常态,各种口服抗生素换了个遍。“吃耐药了就去门诊打针,门诊的药不管用了又住院,可住院用的药也渐渐没了效果。” 阿诺无奈地说,“一感冒就转成气管炎、肺炎,抗生素越用,白细胞越低,免疫力被彻底毁了,感染跟着来,完全是恶性循环。”
这一次,她又病了,是吃饭时被硬物戳破食道溃疡引起的发炎。“我的身体已经没修复能力了,溃疡怎么都长不好,现在全靠两种特殊级抗生素维持。根本不能停,一停就会感染,严重起来就没命了。”
“现在就是活一天算一天。”当记者提出帮忙联系专家时,阿诺婉拒了:“我的身体已经没有康复的可能了。就算这次熬过去,下次随便一场流感、一次肺炎,也能把我带走。”
阿诺(化名)在网上发帖倾诉
抗生素耐药性持续上升
重症患者成高危群体
《2025年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3年期间,超过40%的受监测抗生素的耐药性出现上升,年均增幅达5%至15%。从广义来看,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真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的药物。
“临床中抗生素耐药问题十分常见,尤其是长期入住重症监护室的危重患者。” 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洋告诉记者,随着耐药菌种类增多,抗生素可选范围不断缩小,部分病原体仅对1-2种抗生素敏感,甚至出现对所有抗生素均不敏感的“超级细菌”。这直接导致治疗难度显著增加、疗程延长、副作用增多,治疗费用升高。
黄洋指出,抗生素耐药性升高受三大因素影响:从病原体自身来说,细菌在传播中会通过进化或突变增强对抗能力,进而产生耐药性;从宿主因素来说,重症感染、免疫抑制、长期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易滋生耐药菌;从环境因素来说,医院尤其是监护病房内,患者本身可能携带耐药菌,若清洁消杀不彻底,会导致耐药菌在患者间交叉传播。
他进一步说明,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后,会显著提升疾病治疗难度。以临床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为例,此前使用头孢他啶或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即可杀灭,但该菌产生耐药性后,需改用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生素来治疗,不仅治疗费用极高,疗程也会延长。“临床上我们会根据病情的不同,先判断最可能的感染病原体,再选择对其更敏感的抗生素。” 黄洋说道。
抗生素耐药性概念合成图像 图源:视觉中国
如何应对抗菌药物耐药
遵医嘱、不滥用、强防护是关键
据了解,我国是最早发布和实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2012年5月,原卫生部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提出抗生素三级管理办法。随后的十余年来,为遏制微生物耐药,我国严格管控抗生素使用,出台系列文件、采取专项整治等举措,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从2011年到2023年,核心数据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59.4%下降至33.4%,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6.2%下降至7.1%,该检测数据主要来自核心数据医院。
黄洋指出,公众应对抗菌药物耐药,首要任务是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他提到,并非所有发热病人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对血液性、肿瘤性、药物性、免疫性等非感染性疾病完全无效。也并非所有感染都需要使用“头孢”等抗细菌药物,比如“甲流”“腺病毒”等病毒感染,使用“头孢”类抗细菌药物没有任何效果。“抗生素的使用一定是一人一病一方案,我们还要做到不滥用储备药,不共享抗生素,不自作主张用药停药等。”
此外,大家还要做好日常防护,增强体质,从源头减少抗生素使用需求。个人防护方面,需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关病毒与细菌感染,同时注意饮食卫生,生熟分开并避免不洁食物,减少肠道细菌感染风险。提升免疫力方面,可以通过合理膳食、适当锻炼、控制体重、规律作息、戒烟戒酒和缓解压力等方式,有效减少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视频 万惠娟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