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名医基层行|“一次性咨询了三位专家!”首站为南京溧水居民送上零距离健康服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7 06:56:00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切实把“以基层为重点”落到实处,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10月25日,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共同组织推动的“名医基层行”系列活动首站在南京溧水暖心启程。

来自南京鼓楼医院南部院区多学科的三十余位专家,将专业的健康关怀送至居民身边,赢得辖区内居民的一致好评。

八旬大爷连连称赞:

“医院没几个小时看不完,今天一次性咨询了三位专家”

“手指不好弯有多长时间啦,您这个情况可以‘修’”“这几种药我建议您还是要坚持吃,天凉了血压更要控制好”“肩关节麻不仅要排除肩关节本身的问题,也要排除心脏问题,颈椎也建议查一下”……义诊现场,前来咨询的市民络绎不绝,大家依次排起了队,耐心等待与专家交流。

81岁的溧水居民许爷爷与老伴手持一沓厚厚的检查报告,神情专注。“年纪大了毛病也多了,冠心病、四肢麻木,还想看看中医。刚才已经看了三位医生。”许爷爷告诉记者,一听说今天这里有多学科专家联合义诊,他一早就做好了准备。“这要是在医院里看这么多科室,没几个小时根本看不完,还得挂好几个号。现在鼓楼医院这么多大专家坐在一起,真是解决了我们急难愁盼的大问题,太感谢他们了!”

无独有偶,市民小刘也是“有备而来”。“我是专门替我骨折的女朋友来咨询的。我们在周边医院看过好几家,但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不太一致,所以这次特意带着片子,来请大医院的专家再帮忙诊断一下。”在与骨科坐诊专家详细交流后,小刘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专家说不用动大手术,这下我们总算可以放心了。”

不仅“名医”们走进基层,先进的医疗设备也让健康服务更加可及。57岁的刘伯伯前几年在溧水区人民医院常规检查时,通过颈动脉超声被诊断出有颈动脉斑块。“当时医生提醒我要定期复查,但总跑医院还得开车,实在有点麻烦。真没想到今天出来遛个弯就碰上义诊,现场居然还有设备可以做检查!”经过超声医师的仔细检查,提示刘伯伯仅为颈动脉血管内壁轻微钙化,斑块情况并不严重。他欣慰地表示:“这下安心多了,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办!”

记者同时注意到,现场的心肺复苏及AED设备使用教学区也吸引了不少市民排队体验。围绕教学模拟人,路过的市民听得认真,授课的护士也讲解得细致入微。此外,护理团队带来的手指操和弹力带运动也广受好评。

“我们溧水老年人口多,很多腿脚不便,就医出行是大家的一大痛点。这次最好的医疗资源来到了家门口,就像是一趟‘健康直通车’实实在在地开进了我们心坎里,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就医难题。”溧水区永阳街道状元坊社区副书记许祥文说。

慢性病“筛”“防”“治”共管,老病友病情控制得更稳定了

时值秋冬更迭,寒潮渐起,南京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丁晶晶的面前不一会儿就排起长龙,丁晶晶专注地为一位又一位患者问诊。

“在南部院区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许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并不理想,这就更需要医务人员真正‘沉下去’,走到基层去。”在她看来,除了定期组织义诊,健康科普与基层医生的能力提升,也是构筑呼吸健康防线的关键基石。丁晶晶指出,以慢阻肺为例,作为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并列的四大慢性病之一,其疾病认知率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基层的慢阻肺管理,仍面临三重困境:患者用药依从性差与健康素养不足之间的矛盾、基层诊疗能力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新型治疗手段推广受限与患者获益潜力之间的矛盾。”

如何突破这些困局,建立起从筛查、诊断、治疗到随访的闭环管理体系?丁晶晶认为,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生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并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与长期管理。作为南京慢阻肺基层培训中心,鼓楼医院长期致力于推动慢阻肺诊疗的同质化、标准化。其中,肺功能检查的普及被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全面铺开。“如今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已配备肺功能检查设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早期诊断、及时干预。”丁晶晶补充道,针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区域内也已建立起高效的转诊机制,“患者不再需要长途奔波,就能获得系统、连续的治疗。”

“我们刚来到南部院区时,很多患者对疾病缺乏基本认知。尤其是老年患者一到换季便咳喘加重,反复发作,不得不频繁来院输液。”而令她和团队倍感振奋的是,随着近一年来健康科普的深入与规范化管理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病友实现了病情的稳定控制。“有患者感慨,这一整年都没有因急性发作而输液或住院,这样的反馈对我们而言是最好的回报。”

丁晶晶坦言,不仅是慢阻肺,糖尿病等大多数慢性病都重在平时的系统管理。“科学的管理不仅能延缓疾病进展,更能实实在在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她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定期义诊,与基层医疗机构构建畅通的转诊协作网络,特别为不熟悉线上挂号的老年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持续推进适宜技术下沉,“把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疗技术真正‘种’在基层,让更多医生掌握,最终提升区域慢病防治的整体水平。”

策划 于丹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胡子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