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世界卒中日|41岁男子突发脑梗!气温“断崖式”下降,“头”等大事专家教您这样预防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7 22:05:00

图源 视觉中国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接诊了一位年仅41岁的脑梗患者。据介绍,降温后受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基础病控制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脑梗风险飙升。专家提醒,预防脑梗应做好保暖,重点护头颈,同时稳定基础病,别擅自停药。

“医生,他突然就说不出话,嘴角也歪了,您快看看!”一天晚上,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大厅内李先生(化姓)的同事正焦急地向接诊医生介绍情况。接诊医生迅速了解患者发病情况及病史,得知李先生今年41岁,有10余年的吸烟史和饮酒史,还患有高血压。当晚李先生正和同事为一项临时工作任务忙碌着,19:42,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他突然失语,想说话却发不出清晰声音,同时口角明显歪斜。同事察觉异常后,立即拨打120,随后又通知家属赶往医院。20:47,救护车将李先生送至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医院开启“卒中绿色通道”,快速完成急诊检查,初步判断为急性脑梗塞。医生与家属沟通后,21:54李先生接受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的同时行急诊头颅灌注(CTP)和头颅血管检查(CTA),提示“左侧低灌注面积较大、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当时NIHSS评分为4分(症状较轻),暂不需要血管内治疗,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期间,李先生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无法正常活动,NIHSS评分升至8分,提示脑梗加重。考虑原来狭窄的血管可能因急性血栓形成而闭塞了,施洪超主任医师带领团队给患者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通过脑血管造影精准定位闭塞位置后,进行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手术。术后闭塞的脑血管成功恢复血流,李先生的病情终于得到控制。

施洪超强调,脑梗发作后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且损伤不可逆转。“李先生的救治过程,体现了‘时间就是大脑’。”从李先生19:42发病到21:54溶栓,间隔仅2小时12分钟,牢牢抓住了脑梗救治的“黄金4.5小时”。

“近期多地气温“断崖式”下降,脑梗患者也随之增多,这不是巧合。”专家指出,气温骤降时,人体为了保暖会收缩血管,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或血管弹性差的人来说,这种波动容易冲破血管斑块,引发血栓,堵塞脑血管。同时,低温下人体出汗减少,饮水量若未及时跟上,血液会变得更黏稠,流速减慢,更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风险。此外,寒冷刺激还可能让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的指标出现波动,若控制不佳,会进一步降低脑血管的“抵抗力”,诱发脑梗。

施洪超提醒,秋冬季来临,气温变化对脑血管的“考验”仍将继续,尤其是有基础病、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脑梗救治拼的是“速度”,而预防则靠的是“细节”。

他建议,生活中需要做好保暖,重点护头颈。外出时戴帽子、围巾,避免头颈部直接受冷风刺激,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避免温差过大。有基础病的患者须注意不能擅自停药,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指标,遵医嘱服药,不要因为感觉“没症状”就擅自减药或停药。饮食方面,“多喝水+控饮食”对身体更友好。建议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少吃高油高盐食物,戒烟限酒。

【相关链接】牢记“FAST”原则,快速识别脑梗:

F(Face面部):微笑时一侧嘴角歪斜,面部不对称;

A(Arm手臂):抬起双臂,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无法维持姿势;

S(Speech语言):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

T(Time时间):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120,记录发病时间,为救治争取时间。

通讯员 曹慧慧 张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