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天就情绪低落?你不是矫情,可能是身体缺了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7 12:14:00
“我可能是病了,一到秋天就特别难过,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浑身没劲,一点小事就能流眼泪……”近日,各大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迎来高峰,不少人被莫名的忧愁、低落或失眠缠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侯正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悲秋”并非矫情,可能是焦虑抑郁的信号,光照不足、维生素D3缺乏等可能是诱因,通过科学补充营养、规律作息等可以帮助情绪健康。
图源 视觉中国
秋冬为何抑郁高发
医生揭秘关键原因
24岁的小晴(化名)大学毕业后在家全职复习考研,脱离了学校的规律环境,她慢慢养成了缺乏运动、作息混乱的习惯。最近一段时间,她不仅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睡眠质量也明显下降,情绪也愈发低落,常常闷闷不乐、消极悲观。在家人的劝说下,小晴来到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
经专业测评,她被诊断为中度焦虑抑郁。“我们为她安排了维生素D3和甲状腺素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两项指标均不在正常范围。尤其是25-羟基维生素D只有9.75ng/mL(正常20ng/mL以上)。后续我们采用了多维度干预方案,将抗抑郁药物、维生素补充与户外运动相结合对她进行系统治疗。”侯正华介绍。
“秋冬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侯正华表示,从门诊接诊和日常咨询情况来看,不少人从国庆节前后就开始出现情绪低落的表现。他解释,不同精神疾病的高发季节各有特点,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多集中在春季,民间也有“菜花黄,人发狂”的说法,而到了秋冬季节,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失眠等问题则更容易集中爆发。
侯正华指出,光照不足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秋冬季节日照时间大幅缩短,会直接干扰人体生物节律,影响褪黑素分泌和5-羟色胺合成,这两种物质分别与睡眠调节和情绪稳定密切相关,其分泌异常会引发情绪低落和睡眠障碍。另外就是环境与气温的双重影响,天气转凉本身就可能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景象,很容易让人产生伤感、低落的心理联想。
20~40岁女性高发
情绪低落可能与它有关
侯正华介绍,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是秋冬情绪问题的高发群体,她们普遍缺乏户外活动,部分女性防晒过度,这都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3的合成。
他提到,维生素D3不仅关乎骨骼健康,更直接影响5-羟色胺和褪黑素这两种关键神经递质的调节。缺乏维生素D3时,人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和失眠症状。尤其是体质偏白、偏瘦,或者特别不爱晒太阳的人,维生素D3水平通常偏低,受到情绪问题困扰的概率也更高。
侯正华说明,医院检测维生素D3的核心指标是“25 羟化维生素D3”,它的正常范围是30-50纳克/毫升,数值在20-30之间属于临界不足,低于20就是明确缺乏,而临床上不少患者的检测结果只有十几甚至个位数。
对于学生、白领这类户外活动少、接触阳光不足的人群,侯正华建议每天补充400-600单位的维生素D3,严重缺乏者需在相关科室医生指导下补充。补充期间可以每两周复查一次维生素D3水平,避免补充不够或过量。“千万别盲目相信网上大剂量补充的说法,过量补充可能会干扰钙的吸收,进而影响骨骼和血管健康。”
侯正华表示,如果还没做相关检测,通过食物和阳光获取维生素D3是最安全的方式。每天接受20-30分钟的阳光照射,身体就能合成的维生素D3。饮食上可以多吃鸡蛋、三文鱼等深海鱼虾、牛奶,还有菠菜等绿叶蔬菜,保证营养均衡。
除了关注维生素D3水平,规律的饮食、运动和作息也是改善情绪的基础。此外,积极参与社交互动、获得他人的情感支持,也能有效缓解负面情绪,帮助大家平稳度过秋冬季节的“情绪低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