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显微 “绣花” 除病灶 淮安首例椎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市二院圆满成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09:50:00

近日,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副院长、学科带头人郑金玉教授的指导下,刘文广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一名严重椎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椎动脉内膜剥脱术”。此例手术尚属淮安市首例,标志着该院在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众多饱受后循环缺血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头晕反复发作藏凶险动脉重度狭窄逼近脑梗

“头一晕就天旋地转,走路都得扶着墙。”69岁的张大爷(化名)被反复发作的头晕困扰了数月,近日症状愈发频繁,甚至出现短暂视物模糊,家人急忙将他送往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

经头颅CTA、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医生给出了诊断:张大爷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尤其是右侧颈动脉,血管内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时可能脱落或完全堵塞血管,引发急性脑梗死,后果不堪设想。“后循环血管是脑部供血的‘生命线’,椎动脉狭窄会导致脑干、小脑等关键区域缺血,除了头晕,还可能引发肢体瘫痪、吞咽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神经外科刘文广主任解释道。

多学科联合会诊敲定“内膜剥脱”最优方案

面对复杂病情,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等科室专家齐聚一堂,展开全面评估。“患者双侧血管均受累,右侧狭窄更严重,且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手术风险较高。”专家分析,“若选择支架植入,可能面临远期再狭窄风险;而椎动脉内膜剥脱术能直接去除斑块、重建血管通路,更适合该患者的长远预后。”

医学影像科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精准定位斑块位置、范围及血管解剖结构,为手术规划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麻醉科则针对患者的生理特点,制定了个性化麻醉方案,保障手术中生命体征稳定。经过反复研讨,专家团队最终确定:为患者实施右侧椎动脉内膜剥脱术——这一手术在淮安市尚属首例,对手术团队的显微操作技术和血管吻合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该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郑金玉教授组织多学科专家研究治疗方案

显微镜下“精雕细琢”,淮安首例手术完美成功

手术由神经外科刘文广主任领衔,团队凭借多年积累的显微外科经验,在高倍手术显微镜下展开操作。“血管直径仅数毫米,周围布满神经和重要组织,每一步都必须精准到微米级。”刘文广主任介绍,手术需先游离出狭窄的椎动脉段,阻断血流后,沿血管壁精准切开,将增厚的动脉内膜与硬化斑块完整剥离,再用专用缝线将血管壁严密吻合,重建通畅的血流通道。

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

历时2小时,手术团队克服了血管纤细、操作空间狭小等诸多挑战,成功剥脱斑块组织约0.8厘米,血管通路被完美重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患者右侧椎动脉血流恢复通畅,狭窄完全解除。“整个过程像在‘绣花’,既要彻底清除病灶,又要保护好血管和周围神经,不能有丝毫差错。”参与手术的医生感慨道。

该院神经外科刘文广主任医师带领团队为患者手术

术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下,张大爷恢复顺利。令人欣喜的是,困扰他许久的头晕症状术后第二天便明显缓解,一周后基本消失,且未出现任何神经功能损伤并发症。“现在头不晕了,走路也稳了,真是捡回了一条命!”出院时,张大爷握着刘文广主任的手连连致谢。

椎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手术,能从根源上解决血管狭窄问题,相比支架植入术,具有远期再狭窄率低、无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优势。此次淮安市二院成功开展淮安市首例该类手术,标志着医院在脑血管疾病外科治疗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区域技术空白,也为复杂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可复制的“淮安二院方案”,未来将为更多饱受后循环缺血困扰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王惠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