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出现的腹泻,竟是持续数年的“肠道危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5 16:29:00
王女士(化姓)怎么也没想到8年前出现的腹泻结果竟是持续数年的“肠道危机”。王女士回忆,2017年自己在某夜市上大快朵颐后出现了腹泻,起初只是每天2—3次稀便,她以为是急性胃肠炎,没太在意。可短短一个月内症状越演越烈:频繁腹部绞痛、发热不退、持续便血,痛苦不堪的王女士无奈离开工作岗位。
![]()
王女士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医学博士张馨梅接诊了她,经过肠镜等一系列检查王女士被确诊为——重症溃疡性结肠炎,这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诱导缓解,又闯过感染关,王女士的肠道实现黏膜愈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
2020年王女士结婚了,她告诉医生她特别想为小家庭孕育新生命,可考虑到自己是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这让她不敢轻易尝试。在医生建议下,她备孕前开始使用生物制剂,为孕期健康保驾护航。一年后,王女士顺利诞下健康的宝宝。接下来的几年,在消化内科的治疗和指导下,王女士的病情一直保持稳定。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团队的诊治下,还有不少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像王女士一样,经过规范治疗后拥有了正常的人生。
张馨梅介绍,王女士经历了长达8年的治疗和随访,获得了良好的预后。她的治疗经历从传统治疗时代走进生物制剂时代,也体现了该院消化内科治疗手段的进步和慢病管理的成功。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张馨梅介绍,这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从直肠向近端连续性延伸的黏膜炎症,严重时可累及整个结肠,并出现糜烂和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目前病因还不明确,但是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失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馨梅提醒,不是普通的拉肚子或结肠炎都叫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症状是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重症病人可有发热、乏力、贫血等症状,部分病人还可能合并关节痛、坏疽性脓皮病等肠外表现。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已经具备完整IBD诊治能力,拥有肠病相关血液检查、小肠 CT/MR、胃肠镜、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等全面检查手段,可开展新型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科室联合医学影像科、病理科、临床营养科、普外科等多学科构建紧密MDT团队,同时IBD还是该院消化内科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的核心亚专业之一。团队深耕IBD规范诊治,同时在机会感染性肠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受累等复杂肠道疾病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关链接:吃对了,也是一种治疗
张馨梅介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说,饮食管理是控制病情、预防复发的关键,核心原则是温和、易消化、营养均衡,避免刺激肠道黏膜。
一、急性期饮食建议
优先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菜汤、藕粉、蒸蛋羹、烂面条等,减轻肠道消化负担。避免粗糙、坚硬的食物,如坚果、粗纤维蔬菜(芹菜、韭菜、竹笋),防止摩擦肠道溃疡面,加重出血和炎症。严格忌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蒜、冰激凌、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强烈刺激肠道,诱发病情加重。暂时避免牛奶、乳制品,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会加重腹泻、腹胀。
二、缓解期饮食建议
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和硬度,可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肉、豆腐、鸡蛋等,帮助修复肠道黏膜。选择温和的蔬菜和水果,如南瓜、冬瓜、胡萝卜、苹果泥、香蕉等,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但需注意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控制脂肪摄入,避免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脂肪过多会增加肠道蠕动负担。少食多餐,避免一次吃得过饱,每餐七八分饱即可,规律进食,让肠道形成稳定的消化节律。
饮食禁忌清单
刺激性调味品:辣椒、花椒、胡椒、生蒜、芥末等。
难消化食物:油炸食品、烧烤、坚硬的豆类、粗纤维蔬菜。
生冷食物:冰激凌、冰镇饮料、生鱼片、凉拌菜等。
产气食物:豆类、洋葱、卷心菜、碳酸饮料等,可能加重腹胀。
酒精和烟草:酒精会直接刺激肠道黏膜,烟草会增加病情复发风险,需严格戒除。
通讯员 曹慧慧 张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