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胃癌关爱日|专家紧急呼吁:抓住可逆窗口期,预防才是最好的 “关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8 19:03:00

11月29日是“全国胃癌关爱日”。每年胃癌关爱日,都在提醒我们关注这一“沉默的健康杀手”。南京丁义山医院消化科李仲意主任介绍,近期查出来多例胃癌变病例,患者错过了可逆窗口期:

一位53岁女性环保工作者,胃肠镜活检为低分化腺癌。患者自述经常饮食不规律、熬夜,近半年消瘦明显,比较怕冷,上腹部反复疼痛,称此前没有做过胃肠镜。

胃镜与活检报告

一位43岁男性患者,10年前就曾查出胃溃疡,但平时没有重视,胃痛了就靠吃药缓解,直到近期疼痛频繁,到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检查。经取样活检,病理结果显示为中—低分化腺癌。

李仲意主任接受采访

李仲意主任强调“胃癌的形成过程一般需要数年至数十年,存在明确‘可逆窗口期’,最好的关爱就是从预防和早筛开始。”

调查显示:胃癌“偏爱”这类人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项跟踪调查发现,胃癌高发与7个特性密切相关,且82%的患者确诊前6-24个月已出现胃部不适却被忽视:

1.幽门螺杆菌感染:78.3%的胃癌患者曾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患病风险比常人高3-6倍;

2.饮食不规律:85.7%的患者有三餐不定、暴饮暴食习惯,胃部病变概率比规律饮食者高2倍以上;

3.高盐饮食:67.3%的患者常吃腌制、烟熏食品,亚硝酸盐易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

4.长期吃热食:61.3%的患者习惯“烫嘴饮食”,65℃以上食物反复灼伤胃黏膜,诱发细胞突变;

5.精神压力大:72.5%的患者长期焦虑或压力大,打乱胃部生理节奏,增加病变风险;

6.吸烟饮酒:58.7%的患者吸烟、46.3%长期饮酒,烟草致癌物与酒精都能损伤胃黏膜;

7.胃癌家族史:31.7%的患者有直系亲属患病史,遗传因素使风险提高2-3倍。

癌变信号:四步路径与可逆窗口期

胃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食欲减退、反酸等,与普通胃病相似易被忽视。

“胃癌从正常胃黏膜逐步演变,路径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当出现体重骤降、黑便、持续性剧烈腹痛时,往往已至中晚期。”李仲意主任表示,这一过程受遗传、环境、饮食等影响,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致病因素,感染者胃癌风险较常人高3-6倍。

“从萎缩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阶段,是关键的‘可逆窗口期’。”李仲意主任强调,慢性胃病患者若出现胃炎反复发作、胃镜提示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阳性持续不根除,需及时干预。

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饮食、戒烟限酒等,可有效阻断甚至逆转病变,避免发展为胃癌。

高危人群管理:做好三级护航

根据《中国胃癌筛查早诊早治指南(2024)》,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慢性胃病患者、长期高盐饮食或吸烟酗酒者,均属高危人群。针对这一群体,李仲意主任建议建立三级健康管理机制,李仲意主任补充道,分层管理可最大程度降低高危人群胃癌发病风险。

胶囊内镜设备

一、预防在前:公筷推广与生活方式调整

“胃癌是可防、可筛、可治的疾病。”李仲意主任强调,最好的关爱是把预防做在前面,“预防胃癌,从改变餐桌习惯开始。”李仲意主任指出,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能显著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既是文明就餐体现,也是减少幽门螺杆菌相互感染的关键举措。此外,普及低盐饮食(每日≤5克)、减少腌制食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精神压力,也能降低胃部疾病风险。

二、幽门螺杆菌检测:筛查高效便捷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及时根除治疗,避免病情进展。针对幽门螺杆菌检测,李仲意主任介绍,尿素(碳14)呼气试验因简便快捷、准确率高,成为大规模筛查首选。广泛适用于体检、高危人群筛查及治疗后复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2年检测一次。提醒检查前需空腹2小时以上,避免服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以防影响结果。

三、定期早筛:无痛胃镜打消顾虑

40-45岁高危人群每2-3年做一次胃镜,45岁以上每年一次;若发现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复查间隔缩短至6-12个月。“可能部分人因恐惧传统胃镜不适而拒绝筛查,导致胃癌漏诊。”针对这一痛点,南京丁义山医院引入奥林巴斯内镜设备以及磁控胶囊内镜技术。李仲意主任介绍,奥林巴斯内镜,比一般的镜子也要细,即便不打麻药,也没有明显不适感。而胶囊内镜经患者温水吞服,医生通过体外磁场控制其在胃内运动,全程无痛、无创、无需麻醉,实现胃部无死角探查。特别适合年老体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不耐受人群。”李仲意主任表示,全程仅15-20分钟,极大降低患者心理负担。

医院开展的无痛肠镜检查,通过静脉麻醉,让患者在睡眠中完成筛查,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采用内镜下微创手术,彻底打消“怕疼、怕不适”的顾虑。”李仲意主任说。通讯员  潘琪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