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场

政企社联动织密关爱网 张家港让新市民“德者有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18:24:00

新市民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何让他们不仅“流入”,更能“融入”,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与归属?这不仅关乎个体福祉,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探索出一条“政企社联动”的路径,构建“奉献-激励-关怀”的良性循环,让“好人有好报,德者有所得”的价值观念化为具体而微的暖心行动。

义举有回响:为“平民英雄”撑起坚实后盾

2023年11月一个寒冷的清晨,安徽籍新市民张某在途经渡泾港河时,发现一名学生落水。他毫不犹豫跳入冰冷河中成功救起落水者,其行为被正式确认为见义勇为。然而,命运无常,英雄亦可能面临困境。2024年,张某因突发脑梗死、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经济顿时陷入窘境。“决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在获悉张某的情况后,迅速启动关爱机制。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救助资源;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张家港市安徽商会等社会力量。很快,来自苏州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张家港市临时救助基金的善款以及安徽商会的慰问金和物资陆续送达张某家中,有效缓解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患难见真情:对不离不弃的家庭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

关爱帮扶的触角,不仅伸向个体英雄,也紧密覆盖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家庭。2025年7月,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在工作中了解到,张家港市安徽商会正在为徽籍老乡石某发起募捐。34岁的石某不幸罹患罕见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病情严重至需进行肺移植手术,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普通家庭不堪重负。在深入了解过程中,一个感人的细节浮出水面: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石某萌生通过离婚来“切断”与家庭的联系,以免拖累深爱她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但她的丈夫王某选择与妻子共同面对,一边悉心照料,一边四处奔走求助。这份不离不弃的坚守,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生动体现。中心迅速核实情况,确认石某家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立即启动救助程序,发放临时救助金1万余元,与商会的募捐行动形成合力,共同为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家庭点起希望之光。

帮扶有深度:从“雪中送炭”到“长效护航”

张家港对新市民的关爱,并非止于一次性的资金援助。2025年国庆中秋前夕,市新市民事务中心联合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市爱心义工协会启动“健康护航·致敬新力量”新市民健康关怀公益项目,走访了10户近年因病致困的临时救助新市民家庭。在因丈夫突发脑梗致困的安徽籍新市民胡某家中,慰问组详细评估了胡某丈夫的康复需求,现场提供了专业健康咨询。更重要的是,后续的公益帮扶延伸行动随即启动:美年大健康承诺提供后续的药物费用减免和长期免费康复治疗;爱心义工协会则安排社工进行结对,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持续性关护。这种从解决“一时之困”到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帮扶模式转变,将精准的帮扶送到了困难新市民的心坎上。

礼遇显温度:让奉献者享有实实在在的荣光

激励善行,不仅在于困难时的帮扶,也在于日常的礼遇与尊重。2025年10月,来自江苏阜阳的新市民孙先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健康礼物——价值999元的专属免费体检。孙先生在港城工作16年间,累计献血量高达53个单位,是名副其实的“热血英雄”。他与全市其他59名献血模范、见义勇为模范一起,获得了由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和美年大健康共同提供的这项健康关怀服务。“在张家港献了这么多年血,没想到还能收到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心里很暖。”孙先生的感慨道出了众多默默奉献者的心声。这份实在的礼遇,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也激励了更多人见贤思齐,涵养了“好人有好报”的社会风气,使崇德向善的力量愈发澎湃。

这些看似独立的案例,共同勾勒出张家港市新市民服务“政企社”联动模式的清晰轮廓。在这一模式中,政府扮演“引导者”和“连接器”,精准识别需求,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企业发挥“承担者”作用,以专业资源和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组织作为“参与者”和“补充者”,注入人文关怀与持续陪伴。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分散的社会力量凝聚成合力,系统性地推动“好人有好报,德者有所得”从理念变为现实。它不仅是解决新市民具体困难的暖心行动,更是提升城市文明软实力、优化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通过让奉献者得到优待,让困境者看到希望,营造激励正向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性生态。未来,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将继续深化这一联动机制,不断拓展服务内涵,让在港城奋斗的新市民感受到坚实的保障与温暖的尊重,实现“安居、乐业、优享”。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 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