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美”,干货“满”!江苏这场教研活动聚焦“美育浸润数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17:45:00
11月26日,江苏省高中数学课标与教材培训暨数学美育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开幕。全省十三市近300名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研究生齐聚一堂,围绕“美育浸润数学课堂教学”共探教学革新之路。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承办。
共探“数学之美”
解锁数学教学新范式
![]()
开幕式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数学教研员曾荣主持。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刘建教授在致辞中介绍,南师大附校是“南京市首批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学校”“江苏省首批高品质艺术特色高中建设立项学校”,学校提出“共美育人”的核心理念,“我们将美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独特魅力,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
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副局长、“苏教名家”培养对象石骏介绍,近年来,栖霞区坚持“一校一策”,区域内公办四星高中和民办高中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依托仙林大学城的资源优势,栖霞区政府和南京师范大学深度合作,启动国家级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深化与南京大学等驻地高校的合作,以高水平大学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构建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的高中教育体系。
![]()
南京市教研室党总支书记、主任孙旭东针对“数学之美”给出了独到解读,“数学的美不仅体现在图形的对称、美妙的公式之中,更蕴含于归纳、类比等逻辑严密的概念思维里,这种符合情理的理性之美,是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所在。”
![]()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汪明表示,审美课堂应该实现知识习得、审美体验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设计能探寻美、欣赏美的学习路径,同时建立涵盖过程性记录、创造性表现、审美性表达的立体评价模型。
聚焦专家报告
要坚定“做数学家的老师”的信念
![]()
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主编李善良教授以人类历史上30名杰出数学家为例,作《大师级人才成长中“关键教师”影响作用研究》专题报告。李善良提出因材施教要做到“宽容”“自由”“民主”“交流”,“教育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然地成长。”李善良还勉励数学老师们要坚定“做数学家的老师”这一信念,用心培养未来数学人才。
![]()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通报》编辑部主任李亚玲围绕《研究型教学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展开专题分享。她从目标期刊调研、专业写作技巧、规范投稿流程等方面,多角度给出针对性建议,为教师们提升教科研能力提供实用指引。
![]()
深耕课堂实践
构建“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育人闭环
11月27日,全省16位教师通过案例分享与微报告展开美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鲜活探索。南师大附校数学老师朱琴的《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一课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生动范例。“课堂上,我们既会将数学和气象学进行跨学科融合,还会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自然融入美术、3D打印、人工智能等特色,让枯燥的数学公式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更多兴趣。”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务主任赵华介绍,学校始终挖掘数学教学中的文化之美,从基础的审美感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爱上数学、主动学数学。近年来,南师大附校与南师大共建教研共同体,不断提升老师的教科研素养,将教研成果切实转化为课堂活力,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南师大附校常务副校长、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开发区分校执行校长陆春怀告诉记者,在南师大附校,数学美育以学科内在美为核心载体,构建“以美启智、以美育人”协同闭环。课堂中以美育浸润深化认知,引导学生体悟数学逻辑之美,培育尊重规律、勇于质疑的科学素养。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全程的核心素养载体,数学美育通过双重赋能激活成长动能,为终身发展与创新生态构建注入持久活力。
通讯员 王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少年志编辑 顾茜敏
摄影 薛超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