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札|回顾四届外滩大会:AI找到了靠近人类的方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4 21:17:00
9月13日,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顺利闭幕。这场年度科技盛会用四天时间描绘了一幅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展现了科技如何从宏大叙事走向日常生活。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亲身参与、经历并采访了过去四届外滩大会,在这届大会圆满收官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翻阅了过去这几年自己关于外滩大会的报道,感触颇深:
2020年9月,首届外滩大会,绿色和温暖话题成大会压轴议题,大会最小嘉宾,一位7年级学生为破解人象冲突大开脑洞,提出给大象戴上“耳环”和“帽子”,用IOT技术跟踪大象,上海交大一名大学生表示,可以用虚拟现实与脑科学技术教育大象,实现人与大象沟通,会议同期,一款周长超3米可以精准定位跟踪的大象智能项圈引发大量参会者围观。当年的大会上,“世界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还预言,金融科技的“超能力”还远未用足,未来或许可以成为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破壁机”。
2023年外滩大会重启,6G、无人安全检测实验室、脑纹核身、蚁鉴2.0、城市链、AI大脑训练、支付芯、宠物生物识别系统、区块链溯源、数字人虚拟空间……十大黑科技,在展区齐齐亮相。戴上特制头盔,就可以识别脑电波波形特征,体验脑纹核身;穿上老年人拟态服,可以非常真实地感受到身为老人的种种不便和无奈;通过卫星识别田地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长势如何,同时结合数字化风控模型,可以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宠物的IoT核身可以分分钟感受到宠物的情绪和身份……
图三
2024年外滩大会,10000平方米的科技展览和3000平方米的绿色生活节中,我们随处能感受到AI的温度与高度:与亲人和爱人远隔重洋互相惦念,分别穿上两件AI“小背心”就能满足你抱抱对方的愿望,这是一对配备人造肌肉的设备,让你可以感受到被亲人拥抱的同等力度真实体感,爱(AI)的拥抱绝对会让你一解离愁;戴上设备,可以将人们想到心爱之人时产生的脑电波,以花朵的形式可视化,开出“思念中的花”;AI烹饪机器人烧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并且“锅气十足”;智能仿生手是一款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高度整合的智能产品,因为意外失去一只手的体验官周键戴上它可以轻松地双手弹琴;AI“老中医”用三根AI“手指”牢牢扣住脉门,把完脉后能给出针对性的养生建议,要去火还是温补等等……
2025外滩大会,人机共生则更加丝滑流畅:10000平方米科技展览、5000平方米科技集市,吸引了近200家企业参展,超30项科技新品亮相。“人造太阳”有望为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各类工业领域和偏远地区带来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进阶版机器人厨师从取菜、炒菜到清洁,全流程自动化再也无需人工干预;AI健康管家AQ只需拍一拍,就能识别皮肤疾病、中医体质、肤质状况、毛发健康,并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AI帮你买”一句话即可实现买咖啡、续猫粮、抢票等;机器人翻越崎岖高地,操作电箱闸刀,安插火药雷管,甚至还能在废墟中成功救出“婴儿”;机器人小镇里,机器恐龙、机器狗满地溜达,机器人敲锣打鼓跳起热舞,等待150秒,你还可以请机器人调酒大师调制一杯科技范儿的鸡尾酒……
四届外滩大会,一届比一届智能,一届比一届AI含量超标,一届比一届更兼备科技的温度和高度。
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身边AI已经很普及很基础,但AI的能力越来越不基础。人机共生的科技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人机互动不是简单的指令与执行,而是一种深度融合、协同共进的态势,这些年来AI的演变和进化,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的需要,就是AI努力的方向。
需求,是技术演进的永恒坐标,AI之光,照见的是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从燧石取火到量子计算,人类每一次文明的跃迁,都源于对需求的深刻洞察与回应。今天,当人工智能以颠覆性姿态融入时代洪流,其核心使命依然未变——以算法为舟,载渡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AI的终极意义,是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就像这届外滩大会上很多见解论坛嘉宾们反复重申的观点,这种延伸并非冰冷的替代,而是对人性温度与创造力的最高礼赞。
在金融、医疗、制造、抢险等领域,AI通过机器学习与预测模型,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和危险环境中解放。AI针对老年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情感陪伴,也让我们看到,技术的最高境界,是让机器理解眼泪的重量。
AI还在协助守护文明的生态底线,精准预知极端天气,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桥梁。
当然,技术狂飙最终需以人文为缰。AI的终极伦理,是始终将人的尊严置于代码之上。无论技术如何迭代,AI的星辰大海,永远以人类福祉为北极星。AI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超越人类,而在于放大人类的价值。当医疗AI挽救生命,当教育AI点亮偏远地区孩子们的眼睛,我们终将理解:那些代码与芯片构筑的,恰是人类对“更好自我”的不懈追求。在这条路上,AI不是主宰者,而是执灯人——它的光芒,永远为人类的需要而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