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湖北发现距今5.4亿年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1 07:44:00
近日,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在湖北省通山县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伊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Tongshan Lagerstätte)。这一重大发现是继云南澄江生物群之后我国古生物研究的又一突破性进展,为认识动物起源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前奏提供关键化石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
左图:与Bradgatia相对比的叶状形态类动物 (rangeomorph);右图,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
研究团队首次在伊迪卡拉系的细粒泥岩和页岩中发现以“布尔吉斯页岩型”(Burgess Shale-type)方式高度精细保存的叶状类生物(rangeomorphs)。这些动物以往多以模糊的铸模状痕迹保存在粗颗粒岩层中,难以显示其内部结构。通山化石库的化石不仅呈现出罕见的三维分枝细节,其保存质量更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和我国澄江生物群相媲美。该发现首次将伊迪卡拉纪的软体生物与寒武纪化石群置于同一保存模式下进行直接比较,对厘清两者演化联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除叶状类生物外,通山化石库还包含大量藻类及其它疑似动物化石,包括 棒形藻化石、陡山沱藻化石、仙母虫化石等多种代表性化石类型。其中,八臂仙母虫在更年轻地层中的发现显著延长了其化石记录,揭示了此前认知中的“消失”可能源于埋藏条件不足。
研究显示,这批精美化石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水、缺氧环境。风暴带来的细粒沉积物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掩埋生物,促进软组织的早期矿化并以黄铁矿形式精细保存。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证实化石中富含碳、铁和磷等元素,反映了典型的布尔吉斯页岩型保存机制。
最新高精度锆石年代学测定表明,通山化石库的年龄为 543.74 ± 0.87 Ma,属于伊迪卡拉纪晚期。作为目前全球最重要的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窗口之一,通山化石库不仅展示了寒武纪生命大辐射前夕的生命繁盛场景,也为破解早期动物演化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