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一搏最原创的科学梦想!35位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获资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15:49:00
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经过半年多的申报与评审,于今日(11月24日)揭晓第三期获资助名单,35位杰出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各有一位。
新一期研究员平均年龄45岁,不但远低于55岁的申报门槛,和往期47岁的平均年龄相比,也有所下降。其中青年科学家9位(男性未满40周岁;女性未满43周岁),创纪录地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最年轻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申报时仅有35岁。纵观本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青年科学家的脱颖而出是最大的亮点。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支持基础科研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的重要议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旨在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宽容度高、灵活性强的优势,探索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和理论类,资助期为五年,期间实验类每人2500万元人民币;理论类每人1500万元人民币,期满可申请续期资助。
截至目前,已有三期共139位杰出科学家成为新基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表示:“中国基础研究在过去十到十五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今年新入选的研究员非常优秀,在本领域都处于最前沿,期待他们放手一搏,瞄准重要的科学问题,做出足够原创性的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助力更多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
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共有35位,其中,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19位,生物与医学科学16位。
新一期名单中,青年科学家达到9位,数学与理论计算机领域的3位入选研究员中,有两位青年科学家,平均年龄仅为38岁,可谓“新星璀璨”。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王小云表示:“对我们数学领域来说,年轻化是个非常好的现象,这说明,中国数学领域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也印证着中国在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青年科学家的亮眼表现,也与项目今年的新设置密不可分。项目本年度设置了6个名额,专门用于资助青年科学家。施一公表示,青年科学家名额的设置,既是为了更好地响应科学界的呼声,也考虑了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实际规律。“年轻人在积累上不占优势,但他们闯劲儿更足,创造力更足,在世界科学史上,众多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就来自年轻科学家。”
“青年科学家名额的设置,也是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申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施一公介绍说,“今年本项目共有669人申报,比上一期增加15%,增量主要就来自青年科学家,有131位青年申报,比上一期增长77人。”
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也从多个维度印证着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蓬勃活力,他们来自11个城市(含中国香港地区)的22家机构——苏州和大连首次上榜,共有8家机构首次拥有自己的新基石研究员,不仅包括南开大学、苏州大学这样的高校,也包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这样的科研机构与医院。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Yuval Rinkevich,成为首位入选的外籍非华裔科学家。他的研究聚焦于器官损伤后修复,有望为解决瘢痕修复、器官纤维化等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方案。
此外,今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还选出两位医师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伊龙,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郁金泰。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卢煜明表示,本期的医师科学家名额竞争激烈,表示国家在培养医学和科学跨领域的人才方面渐见成效。入选的两位医师科学家同样在神经系统治疗有突破性的贡献,期待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未来带来福音。
“选人不选项目”,追梦有底气
“这可是个大问题!”不止一位评委如是评价。
“我还是想跳起来摸摸看。”答辩人说,“别人觉得做不下去了,我不信。”
在本次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终审现场,“可期”与“可达”之间,上演着一轮接一轮的对话。
各位答辩人表达着冲劲儿,施一公将其形如为“胆子够大”。
他们说:“这个研究在领域里是空白,没有新基石的钱肯定做不了,因为需要找几个领域的人才通力合作,但做成了会对现实产生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全世界我这个方向的专家,都盼着来我的实验室看一次,听我们讲自己的工作!”
评委们也在讨论中传达着希望:
“这个方向中国一直是在跟着世界走,但如果按照他的计划顺利进行,我们也能引领世界。”
“这件事几十年来都是领域里的难题,没有人能说他一定做得出来。但,这就是新基石的意义。”
从建立调和分析与微分几何间的全新联系到揭示平带材料中的量子度规长度,从探索新一代核污染防治技术到挖掘根际微生物组“暗物质”,从蛋白质动态结构的从头设计到脑卒中给药技术创新……翻阅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们的未来研究计划,字里行间不仅充满勇气和热忱,也是一份份意图在科学“无人区”点燃第一簇火种的纯粹渴望。
研究员们敢于拿出这些大梦想,源于“选人不选项目”带给他们的底气。“选人不选项目”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最鲜明的特色,项目不对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通过发挥社会资金宽容度高,灵活性强的优势,探索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有益补充。
2025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人才遴选的过程中,着重对申报人以往工作和未来研究计划所体现的原创性进行了考察,申报人在填写申报材料时,要对原创性进行专项阐述,在进入终审答辩时,也有固定环节重点展示研究工作的原创性。
评估这些梦想的,是近400位具有国际视野、在国内外参加过大型科学项目评审的一流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强调“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评审分为初筛、初审和终审,今年在初审阶段,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充分发挥民间基金会的优势,实现了100%的海外同行评审,在终审阶段,也采用国外和国内专家结合的会评形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表示:“本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评审机制持续优化,坚持国际视野与程序公正,项目通过‘断开式评审’最大限度避免人情因素干扰,体现科学品味的多样性,同时严格执行利益冲突回避制度,今年在整个评审阶段产生489人次回避,覆盖亲属、师生、合作等各类可能影响公正的情形,评审工作符合项目章程要求,客观公正规范。”
对“胆大包天”的最大信任
“当你挑战一个从未被解决的难题时,就好像登山到了悬崖边,往下一看,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你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意志,克服内心的恐惧,才能继续向上攀登。‘新基石研究员’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给我带来一种自信。”清华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薛金鑫表示。
“我现在把重点完全转移到一个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方向上来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戴希表示,他现在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研究强关联凝聚态物理中的非平衡系统,“如果没有这笔资助,我可能只能花50%的精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冷板凳’课题,另外50%不得不做一些相对热点的、容易拿到经费的课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研究员高彩霞同样表示:“新基石的资助,让我敢放心大胆地去设计一些周期长、风险大,但我认为极其重要的课题。所以我才有底气在未来研究计划里提出‘从头设计创制新型作物’,这两年,这个大目标时刻指导着我们的方向。”
在另一方面,社会资金的灵活性也体现在自由支配度高,研究员们可以购买昂贵的设备,也可以灵活地招募研究人员。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涵盖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除资金支持外,还通过新基石科学会议,50²科学研讨会、新基石50²论坛等多种形式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因“新基石研究员”的共同身份相识相知,彼此激发灵感,跨学科合作也成为可能。
科研之路宛如长跑,新基石研究员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从2023年至今,以新基石研究员的名义,共有1224篇SCI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发表,其中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发表论文70余篇。
未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将保持两年一次的开放频率,10年稳定支持200至300位杰出科学家。“我们之所以着眼十年,是因为未来的 10-20 年,是中国科技立于世界之林的关键时期。在科教兴国的号召之下,我们作为社会力量,作好国家基础研究的公益补充,正当其时。”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前两期‘新基石研究员’反馈,项目对他们聚焦原始创新,实实在在地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给了我们很大鼓舞。我们把对科学家们的支持,作为一份超越商业边界的长期承诺,以呼应科学研究之本、国家战略所需、人类福祉的提升。”
雅菲 晓风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