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成长,让法律实现最温暖的使命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18 16:35:00
半年来,这里聆听过孩子内心的倾诉,点燃过家庭重归于好的希望,体现司法温度的同时,也折射出家事审判改革的实践。作为“少年+家事”审判融合改革与治愈型家事审判体系构建的重要载体,常熟市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中心自2024年11月启用以来,通过专业化审判、社会化协作和人性化服务,为困境家庭架起破镜重圆的桥梁,为未成年人撑起法治保护的晴空。
一堂有温度的家庭教育课:
二次离婚案中“疗愈式审判”显成效
在常熟法院少年家事审判中心审理的一起二次离婚案件中,法官发现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夫妻双方因财产分割矛盾激烈,却对子女心理健康问题避而不谈。
庭审中,法官细致了解情况后注意到未成年子女情绪低落,于是立即启动家庭教育指导协作机制。在家庭教育调解室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老师展示了一组数据:长期目睹父母冲突的儿童,抑郁风险是普通孩子的3倍。
“你们可以结束婚姻,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这句话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夫妻低下了头。庭审后法官并未急于敲响法槌,而是将妇联、街道的家事调解员请入少年家事审判中心,共同组成“家庭修复团”参与调解,并向双方送达家庭教育指导令。
当法官将指导令递到当事人手中时,这位母亲突然哽咽:“我们以为分开是对孩子好,没想到伤他最深的正是我们的自私。”
一场特殊的“探视权保卫战”:
人格权侵害禁令让父爱不再“被消失”
陈先生的手机相册里,女儿的最后一张照片定格在2023年。这起特殊的人格权侵害禁令案件,揭开了一场令人心碎的亲情拉锯战。
陈先生与妻子张女士生育女儿朵朵(化名)后,朵朵跟随张女士回到娘家生活,后因夫妻双方琐事矛盾加剧。去年,陈先生数次上门探视遭拒,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并报警。今年初,张女士突然搬离原住所,彻底切断联系后,陈先生的精神几近崩溃。
经过细致审查,法院作出禁令裁定,既明确禁止女方继续侵害男方监护权,又创造性提出“探视过渡期”——要求前两次探视在少年家事审判中心进行,由法官全程观察记录,确保探视过程平稳有序。
第一次探视当天,法官特意在调解室里放置了陈先生带来的玩具汽车。当3岁的朵朵怯生生地喊出“爸爸”时,在场工作人员无不动容。令人欣慰的是,后续探视中,张女士主动配合,少年家事审判中心的长廊里,曾经怒目相对的两人开始平静交流育儿细节。
后来,法官在回访记录中写道:“法律不仅要定纷止争,更要教会父母如何把恩怨留在过去,把责任扛在未来。”
一道划破黑暗的司法阳光:
家暴离婚案中的《关爱未成年人提示》
“妈妈,我们是不是永远不用躲猫猫了?”调解协议签署现场,14岁的阳阳(化名)天真的提问让所有人鼻尖发酸。
这起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纠纷,揭开了令人心痛的往事:因家庭琐事,李女士常年遭受丈夫酒后殴打,为保护儿子,她时常带着儿子“东躲西藏”。
法官接到案件后,并没有简单直接处理离婚诉求,而是通过实地走访邻居、调取报警记录等方式还原案件事实。法官还在周末将阳阳请到少年家事审判中心,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位初中生看起来稚气未脱,但却对父母离婚已经有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调解离婚不是终点,在家庭教育指导室里法官耐心向李女士介绍了少年家事审判中心的联动工作机制。当《关爱未成年人提示》这份特殊的司法文书送达时,李女士感慨道:“原来法院不只管大人离婚,更会保护我的孩子。”
>>法官心语
用司法的温度包裹,不让“破镜”碎片划伤童年
“在这里,法律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智慧的育儿指南;审判不是决然的切割,而是充满温情的修复艺术。”常熟法院少年家事审判中心现已成为家庭关系的“修复站”、亲子纽带的“守护者”,让法律实现最温暖的使命。
少年家事审判中心的法官以一个比喻表达自己的责任——“让破碎的镜子重圆或许不易,但至少,可以小心拾起每一片锋利的碎片,用司法的温度包裹它们,避免划伤那些本该无忧的童年。”
通讯员 谭逸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