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等待76年,接回父亲骨灰:远程公证助力中国台湾老兵魂归故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8 09:57:00

浙江省温州市今年82岁的老人张忠舟,在6岁那年,父亲因时局动荡,被迫不辞而别去了中国台湾,将妻子和5个孩子留在温州的乡下。尽管不辞而别,一家人对他依旧非常挂念,直到30年后,彼此才有了消息,可没过几年光景,张忠舟的父亲病逝在台湾。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张忠舟一直有个愿望,将父亲的骨灰迁回家乡。最近,在志愿者以及江苏省南京市石城公证处的帮助下,8月2日,张忠舟在温州机场,顺利接回曾为中国台湾老兵的父亲的骨灰。

张忠舟老人率家人从志愿者处接父亲骨灰情形。

父子时光定格在6岁那年

8月7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张忠舟老人的儿子张鹤。“父亲多年来的心愿落实了,也让爷爷和奶奶两地相隔能团聚了,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鹤对记者说,76年前,爷爷被迫前往台湾,谁也没想到自此一别,竟然就是一生未见。

“我的父亲那年才6岁,爷爷的不辞而别,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天塌了!”张鹤说:“父亲兄弟姊妹有五个,父亲排行老三是家中长子,从我记事时,父亲常会和一家人闲聊,提起爷爷,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这样的闲聊场景无数次出现,也让一家人对爷爷魂牵梦绕。”

“在父亲的记忆中,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还停留在6岁那年,记忆中只有两个场景,随爷爷去二姑奶奶家吃正月酒,还有一次是父亲跟随爷爷以及三爷爷一起去县前头(现温州市地名)吃汤圆。”

张老先生曾收到父亲寄来的照片。当事人家属提供

30年后有了书信来往,却没有等到见面

张鹤告诉记者,直到1979年终于有了爷爷的消息。当年村里有个熟人同样去了台湾,这个熟人先与家乡取得了联系,后来,爷爷就通过这位熟人带信取得了联系,互相有了书信地址,就通过书信往来。“爷爷在1980年5月的一封信中说,当年因时局动荡不安,人心变幻莫测,改名为张金霖,留了通信地址,说以后就互相可以书信来往,不必再麻烦别人带信,还寄了小额钱款给家人平分,此后还邮寄了照片。”张鹤说,爷爷去台之后,没有再结婚成家,这样的书信往来也没几年,1982年,爷爷就病逝了。

随着时间推移,张鹤父亲逐渐年迈,这些年一直挂念爷爷的骨灰还在台湾,2016年,在亲戚的帮助下,父亲去过台湾并且通过亲戚以及当地相关部门确认了爷爷的骨灰安置地点,他想将骨灰迁回家乡,但没条件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直到最近,通过社交媒体得知有个志愿者团队可以帮助他们,志愿者告知了他们需要做亲属关系公证等手续。

远程公证服务架设魂归故里的桥梁

年幼时未能完成的告别,成了张鹤父亲心中难以释怀的痛。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张鹤爷爷的骨灰带回故乡。为了达成这个心愿,受志愿者指导,他们得知南京市石城公证处可以用远程视频的方式办理委托书文本签字公证,避免来回跑动。石城公证处周晶公证员告诉记者,听闻张老先生的故事后,深受这份跨越时空的父子深情打动,公证处决定开通 “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快速办理。在确认他头脑清晰、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后,公证员采用远程办理的方式办理。

“这份公证书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证明,更是一份跨越海峡、穿越时光的情感寄托。它承载着一位老人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也承载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周晶说道。

8月2日,在浙江省温州机场,张鹤和父亲以及家人们早早在此翘首以盼从上海转飞温州的某航班,最终如愿等到了帮助他们的志愿者。志愿者是带着张鹤爷爷的骨灰从台湾飞往上海又辗转至温州机场,亲手交与张鹤的父亲。对于父亲来说,这一等就是76年,其场面令人动容。

周晶说,近期还办理了另两起同类的公证,她感叹道现实与电影有共鸣,今年5月台湾纪录电影《日暮归乡》上映,影片以几位祖籍身份不一的台湾老兵为主人公,用镜头讲述了老兵现状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期盼和等待,成了他们心中最深沉的情感,而在海峡另一头的中国大陆,同样的情愫也在与日俱增。影片故事投射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无法割舍的亲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