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紫牛快评|电话手表这扇窗,不应该伸进“注意力经济”的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3 11:56:00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品牌儿童电话手表的一系列社交功能催生灰色产业链。好友点赞高、级别高的账户受到追捧,甚至被以一定金额交易,而在孩子们的交际圈中,这种“点赞”也蕴含隐形价值,成为“社交货币”。更让人担忧的是,付费代运营、刷赞小程序等“网络灰产”出现在部分中小学生的生活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本应是培育创造力的、充满想象的海洋,而非商业市场的下一片“蓝海”。

值得肯定的是,电话手表自诞生至迭代的过程中,一些功能确实可以说是想家长之所想,打电话、发信息、实时定位等等,同时也开发出了一套机制方便家长管理,一键防护守护了孩子们的安全。但是社交功能向低龄化发展,甚至引入一些“游戏规则”,可就逾越了本身的作用了。

电话手表的使用者以低龄儿童为主,主要功能应当保持在“联系”和“安全”范畴内,孩子们的“社交”需求应该更多走向现实中,而不是从幼年起就真的成了“网络原住民”。设备提供了一个网络世界开向孩子们的窗口,但更广阔的空间里也有着超乎他们心智的吸引力。一旦社交属性中包含了“成就”“竞争”等游戏元素,就很难不走向商业属性,点赞、等级也就有了“价值”。即便其衍生出的各种“灰产”可能并非设计初衷,但不可否认,网络空间的利益体系“下沉”至此,正是植根于这种需求之中。

有人辩解说,厂商或者内容平台构建者只是设计了规则,怎么使用是用户的事,这种观点属实有些诡辩。自我控制、理性判断和预见后果的能力较弱,是所有未成年人的共性,家长、商家、监管需共同维护一个良性的环境,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追求“用户黏性”、构建“社交生态”的商业实践,必须划定清晰的底线,不能将尚未具备完整判断力的未成年人,简单地视作商业目标与数据流量。

从传统媒介到随处可见的梯屏、户外屏,从手机软件到各类游戏,一套“注意力经济”的逻辑被商家广泛应用,以精心设计的商业策略引导付费和转化。互联网时代,人们可能难以完全跳出这样的商业环境,但需要警惕的是其过度延伸。电话手表的核心价值是安全守护,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也要有相应的边界,而不应成为攫取少年儿童注意力的窗口。

评论员 刘浏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