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连续九年赴青藏高原,南航学子与可可西里有个“生命之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5 10:49:00

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爱在可可西里”团队从秦淮河畔启程,跨越近三千公里,奔赴青藏高原腹地,在青海可可西里开展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为核心的公益实践。作为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唯一长期合作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一代代队员传承着守护这片脆弱生态和独特文化的初心。今年夏天,团队成员们再次踏上征途,奔赴与“青色山梁”的第九次生命之约。

展厅讲解加异地宣传,让可可西里的故事被更多人记住

第九年的志愿服务,“爱在可可西里”团队深度融入到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核心工作——公益展厅讲解。成员化身讲解员,将英雄索南达杰孤身对峙盗猎者、血染太阳湖的壮烈事迹;才嘎、才旦周、布周等历任守护者,爬冰卧雪,推动可可西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融入国家公园的艰辛历程;可可西里从饱受淘金盗猎摧残的“生命禁区”,到如今藏羚羊种群恢复、盗猎归零、重归宁静的生态奇迹,讲述给6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团队成员周金蕊说:“我们希望通过每一次讲解,让英雄的故事被铭记,让守护的精神被传递,让每一位到访者都成为生态保护的接力者。”

可可西里的故事也随着团队的脚步走出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展厅。今年夏天,团队成员在南京、溧阳、格尔木等三市五地开展宣讲活动,可可西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藏族人民的灿烂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情理之辩都跨越千里,被更多人了解。

昆仑山口的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成员们高举洁白的哈达,向讲解事迹的主角,为守护可可西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高原之子,献上最崇高的敬意。一位队员的日记本上,留下了这样一行力透纸背的字迹,道出的是所有成员的心声:“守护可可西里的人,是比昆仑山更高的山。”

用文创与影像,将可可西里浓缩在指尖

今年,团队再次启动了“可可西里守护”文创计划。可可西里壮美风光、灵动生灵(如藏羚羊)及守护精神,通过成员的精心设计,呈现在主题钥匙扣、明信片里。保护站里的公益贩卖机24小时在线,每一笔交易所得,均自动汇入生态修复专项账户。公众的点点心意,转化为滋养可可西里冻土的实际资源,义卖组成员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小小的文创,把可可西里的故事和守护的信念‘带出去’,同时也把社会各界的爱心带进来。”

九年来的守护故事,被团队公众号“爱在可可西里高校联盟”持续记录着。今年,他们扛起设备,决定用影像为可可西里立传。从南京的筹备到可可西里的实地拍摄,镜头捕捉下这片土地的壮美,聚焦新一代守护者的日常点滴与精神传承。

文化需要传承,生态自然更要守护

夏日的青藏公路(109国道)索南达杰保护站段,与晨曦一起出现的是“爱在可可西里”成员的身影。一手拿着垃圾袋,一手持夹子,一次次弯腰里,沿线散落的塑料瓶、废弃氧气罐和食品包装等垃圾被“尽收囊中”。面对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烤和高原反应带来的眩晕乏力,“不能让英雄走过的路留下污点!”的誓言让他们咬牙坚持,日复一日奔走中守护着印有索南达杰车辙的道路与藏羚羊自由奔腾的家园。“每一次弯腰,是我们用双手在续写守护的承诺。”队员张思晨郑重说道。

从长江之滨到生命禁区,南航“爱在可可西里”团队用扎实持续的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在人与自然持续对话里,跨越九年的责任与爱的接力仍在继续。“我们不仅是可可西里故事的聆听者,更是守护精神的传承者和生态保护的践行者。”队员张江瑶告诉记者,未来,他们将继续前行,向世界讲述可可西里的壮美与坚韧,守护这片人间净土的永恒纯净。

通讯员   周金蕊 张江瑶

实习生  王淑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影    姜宜辰 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