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以脚步丈量水脉,河海大学联合四所高校开展珠江流域科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1 11:26:00

近日,河海大学大禹学院联合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科考团,深入珠江流域开展为期五天的科考活动。围绕“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水资源调配”三大主题,师生们以脚步丈量水脉,用专业解读治水实践,全景呈现了大湾区从工程治水到生态治水、从刚性防御到韧性适应的文明跃升之路。

防洪减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性问题。大湾区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正在构建一套更具韧性的水安全体系。

在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余顺超副院长的专题报告指出,大湾区面临“风暴潮-暴雨-洪峰”三碰头的复合风险。传统“筑高墙、堵洪水”的单一模式已难以应对极端天气,而“流域统筹、蓄泄兼筹”的策略和海绵城市技术为防洪减灾提供了新思路。南岗河通过海绵城市技术,将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嵌入城市肌理,削减峰值流量28%,实现了防洪排涝与生态景观的双赢;灵山岛生态堤以“多级消浪平台”设计替代传统混凝土堤坝,既满足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又为市民提供亲水空间。防洪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控,智慧调度与生态修复的结合,才是未来城市韧性的核心。

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中,鲤鱼洲取水口的“大埋深、宽扬程”高效泵组、高新沙水库的智能调度系统、公明水库的数字孪生平台,展现了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大湾区3200万人口的供水问题,更通过“双江互济”策略优化了区域水资源配置,缓解了对东江单一水源的依赖。科考团在深圳水库重温了工程建设者“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精神,深刻体会到水利工程在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中的双重价值。

科考团走进南岗河幸福河湖展览馆,一条河的蜕变故事令人动容。曾经污染严重的河道,如今鱼翔浅底、白鹭翩跹,COD浓度从38 mg/L降至14 mg/L,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倍。这一转变背后,是“流域治水、系统治水”理念的落地:42公里地下调蓄管、127处海绵节点,将城市水系从排水工具升华为生态廊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通讯员  张铭  周积伟 姚子杰 王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