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⑨|孙晓梅:“江上红梅”的赤子情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0 12:49: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报业少年志融媒平台依托扬子晚报特别推出《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让我们循着少年的脚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纪念设施、烈士纪念馆,在行走中回望历史,铭记英雄。那些永不褪色的忠魂,是无数中国人心系家国,浴血奋战的缩影。他们的名字,早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镌刻着烽火岁月的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绽放着恒久闪耀的光芒。
![]()
雨花台烈士陵园,矗立在金陵城的苍松翠柏间,这里沉睡着一位29岁的女战士,她曾是拿起笔宣传抗日的进步青年,后来成为穿梭在敌后的侦察员。在《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系列思政课中,来自南京的寻访小队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通过一封穿越战火的家书,探寻这位被称为“江上红梅”的革命者,如何用青春与生命书写家国大义。
弃笔从戎挺身而出
从进步青年到新四军战士
![]()
孙晓梅,又名肖曼,化名陈云,1914年生于浙江富阳,青年时期便以笔为刃——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孙晓梅拿起手中的笔,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字里行间满是救亡图存的迫切。1938年10月,24 岁的她收拾行囊,毅然踏上征途,经过半个多月跋涉,抵达皖南参加新四军,先后在军服务团和军政治部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组工作。1940年,她奔赴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入农村开展民运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面对寻访小队学生的提问“她为什么放着安稳的生活不过,要投身危险的抗日工作?”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姜慧指着展柜里孙晓梅当年的手稿,向同学们解释,“因为在她心中,民族的存亡早已重过个人安危。当时的中国,山河破碎,同胞受难,正是无数像她这样的青年挺身而出,才为国家留住了希望的火种。”
“国不保,家何能存?”
烽火家书见证革命担当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南的活动环境日益恶劣。孙晓梅接到了姨母的来信,信中姨母担忧她的安危,希望她能回家侍奉母亲。这封沉甸甸的家书,让她面临着亲情与理想的艰难抉择。
![]()
5月1日,孙晓梅提笔给姨母回信明志。她写下“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字里行间写满了深深的眷恋,也映照着不屈的民族精神与无悔的报国信仰,支撑着她在抗日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姜慧补充道,这封信写完后,孙晓梅更坚定地投身敌后工作,先后担任中共镇丹(后改为北山)县委妇女部长、武进县委妇女部长,发动群众投身抗日,成为敌后抗日的“巾帼力量”。
![]()
“江上红梅”筑起秘密交通线
她将生命的芳华定格在29岁
1943年,孙晓梅调任中共长江工委政治交通员。她时而扮作农村妇女,时而装成经商小贩,在长江两岸的封锁线间穿梭,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护送干部,用机敏与勇敢筑起秘密交通线。
1943年4月,孙晓梅护送一批党的干部渡江北上后,返回根据地途中因叛徒出卖,被日军逮捕,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和死亡威胁,这位在日记里写下“不怕任何压力、威胁、非议”的革命者,始终坚守着对革命的忠诚。最终,恼羞成怒的日寇将她押至南京龙潭老虎山坳残忍杀害。孙晓梅壮烈殉国时年仅29岁,她将短暂绚丽的青春年华,镌刻在了抗战救亡的丰碑之上。
“从她写下那封家书时起,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讲解员姜慧告诉同学们,孙晓梅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理想的承诺,就像一朵江畔红梅,在烽火中挺立,将生命的芳华永远镌刻在了她用热血守护的长江两岸。
穿透岁月的信仰
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还有许多和孙晓梅一样的革命烈士,他们有的牺牲在了日寇的屠刀之下,有的牺牲在了艰苦的隐蔽战线中。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坚如磐石的信仰铸就了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
“从宣传抗日的进步青年,到敌后斗争的革命战士,再到舍生取义的英烈,孙晓梅的一生虽短暂却闪耀。”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宣传策划处处长、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郭琦告诉同学们,孙晓梅的生命轨迹,是穿透岁月的信仰见证。她的家书不仅是对亲情的回应,更是对家国大义的坚守。“如今,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更要铭记英烈精神,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编导 高嘉曼
拍摄 罗皞 高一鑫
剪辑 罗皞
美编 王亚男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