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新时代好少年⑳|十年培育56名小诗人!徐州“星河”童诗社用诗歌点亮乡村教育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2 18:23:00

在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有一间充满诗意的专用教室:墙上贴满孩子们的诗歌手稿,书架上陈列着自制诗集,清晨总能传来朗朗的晨诵声。这里是“星河”童诗社的阵地,56名来自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其中不乏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他们以诗为媒,用稚嫩的笔触记录生活、歌颂美好,让乡村校园绽放出璀璨的文化光芒。今年8月,“星河”童诗社成功获评2025年江苏省“新时代好少年”。


十年深耕:从一首诗到全国诗教特色基地

“星河”童诗社的诞生,源于五年级学生王杰的一次热情提议。“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泪水。露,也许不会像星星那么明亮,但它绝对比星星更加真诚。我也许无法为你得到最大的星,但我可以捧起最亮的露滴……”当年,王杰在刘春娥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这首诗歌《我为你点亮人生中最亮的星》,真挚的情感不仅打动了师生,更促成了诗社的成立。“每一个人都是夜空中的微星,汇聚起来就能成星河”,诗社名字承载着孩子们对成长的憧憬,从最初寥寥数人,逐渐发展为56人的大家庭。

十年来,诗社不断深耕童诗教育,推动学校课程创新。晨诵课开启每日诗意时光,日记诗课让孩子们记录生活点滴,童诗融合课则将诗歌与各学科巧妙结合。孩子们既是“小诗人”,也是“小老师”:每月举办“我为大家上节课”活动,用“游戏填字法”活跃课堂;为同学举办个人诗歌展,整理出版个人诗集;创设“我有一首诗”广播站,让校园处处回荡诗歌之声。

这份坚持收获了丰硕成果:2019年学校加入江苏诗歌联盟,2020年成为全国首批诗教特色基地学校,2021年获评《少年诗刊》协作基地学校。诗社完成的教育部校本课题《走向自我完成——乡村儿童诗的构建与研究》,还作为乡村教育振兴案例登上《中国教育报》《徐州日报》。近30名学生在博鳌美育艺术节新教育诗会中获奖,2023年元宵节,孩子们的诗篇更登上徐州地铁一号线,让诗意流淌在城市角落。


诗行致远:从校园田野走向公益舞台

“星河”童诗社的孩子们,从未将诗歌局限在教室。他们带着纸笔走进田野,用文字描绘四季风光;留守儿童彭淑怡登上“百姓大舞台”,用诗歌与歌声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诗歌成为他们表达情感、认识世界的窗口,更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课余时间,孩子们化身“公益小使者”:走进养老院,开展公益劳动并献上诗歌演出,用温暖慰藉老人;走进村史馆,声情并茂地讲述先辈的峥嵘岁月,传承乡村记忆;暑假里,他们走进山林担任“护林员”,用诗歌记录山河之美,呼吁大家守护自然。诗社还与徐高师美术班合作,推出诗画集《苔米》;走进马庄村参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联合演出情境剧,在实践中传递诗歌的力量。

百余篇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类报刊,孩子们用最纯粹的语言,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孩子们常说:“星星在没发光之前,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诗歌就像是一粒小小的火种,种进了我们的心田,也带给更多人温暖和光亮。如果‘诗社’是一个温暖的家,那么诗歌在我们心中就是一个甜蜜的梦。”这是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也是“星河”童诗社的真实写照。十年来,诗歌不仅滋养了乡村儿童的心灵,更让他们在创作与实践中学会自信、懂得担当。


刘美娥老师晒出孩子们近期的新作。社员李美谅写《想奶奶》:“我的眼泪啪嗒啪嗒落下来,就像在敲门。已经在睡梦中的奶奶,一定能听到这敲门声吧,一定会开开门吧。”社员唐梓茵写《姐姐》:“今天是一个不眠之夜,也是一个长眠之夜。因为,一方开心地睡不着,一方疲惫地睡着了。”张博瑞这样写《光》:“当我看向太阳,我的眼里就有一个太阳……”

如今,“星河”童诗社的56颗“微星”仍在继续创作。他们用诗歌记录生活里的感动,用诗意的成长诠释着新时代乡村少年的风采,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田野间生根发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省文明办、受访者供图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