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诠释使命的“人民法官”,边晓斌被追授“江苏时代楷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30 15:44:00
49岁的生命猝然定格在2023年12月14日。仪征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在执行案件现场勘查任务时,因防护模板突然断裂,从5米多高处跌落,经抢救无效殉职。7月25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主办的江苏“时代楷模”边晓斌同志先进事迹发布活动在南京举行。通过视频短片、现场访谈与AI技术再现等形式,追忆仪征市人民法院原常务副院长边晓斌扎根基层29载,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法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赞誉的感人事迹。
生命最后48小时:忠诚铸就生命丰碑
边晓斌生命的最后48小时,浓缩了他29年零5个月人民法官生涯的忠诚与担当:
12月13日,他审阅修改述职报告、督办案件信访化解、研究干警培养方案、部署司法救助资金发放。14日上午,他刚成功调解一起租赁纠纷,便马不停蹄赶往一处停工多年的工地勘查。就在向同事介绍情况时,意外发生,他的脚步永远停在了这片工地的楼梯口。
数字无声诉说着他的勤勉——仅这48小时,他处理了7个案件,行走了2万步。同事们整理遗物时,47本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静静诉说近三十载春秋的付出。在基层法庭工作的十余年间,他办理的1005件案件实现了“零上访、零投诉”。
跨越四千公里的心桥:实干担当映照初心
边晓斌的精神坐标,不仅深植仪征,更远播天山。2016年,他毅然响应号召远赴新疆新源县法院援疆。短短一年,他留下了一座座无形的“心桥”。
面对牧区执行难题,他创新提出“集中执行”模式。当干警因被执行人的马匹逃跑、牧犬围堵而狼狈返回时,他果断决策:“集全局之力!”新机制立竿见影,首次集中执行便成功处理9起案件,从此成为当地法院的常态化机制。
在则克台镇活畜交易市场,他仅凭一个电话就盘活了村集体经济。他建议:“算清摊位收益,公开招标!”承包费由此从每年不足6万元跃升至220万元。他推动建立的“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如种子般在新源生根发芽,至今仍是年轻法官成长的摇篮。
新源法院干警们难忘他争取20万元援建资金的食堂。牧民哈斯铁尔动情地说:“若是有来世,愿他变成那拉提的金莲花——我们的马鞭永远为江苏亲人指路!”
“法官办的是当事人的人生”:枝叶关情守护民心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当事人的人生。”边晓斌常以此告诫同事。他深知法条之外,更需用心丈量民生冷暖。
2001年,面对大量几元、几十元的电话费纠纷小案,他并未简单下判。泥泞乡路上,他与书记员余雷深一脚浅一脚,挨家挨户释法说理。“老百姓认理,得有人蹲下来好好说。”余雷至今难忘夕阳中那个深一脚浅一脚的背影。
2008年,近500名工人因“临时工转派遣”的待遇问题与企业激烈对峙。边晓斌带队逐户劝导,更在五年后抓住《劳动合同法》修订契机,最终促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调解成功日,工人们抢着与他握手,有人拉来一车鞭炮要庆祝,被他笑着劝阻,只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里,工人们簇拥着他,笑容灿烂。
农民工老魏因工伤成植物人,家庭濒临绝境。边晓斌不仅为其依法维权、追回赔偿,还组织捐款助其子完成学业。由此,他推动建立农村“小五匠”意外伤害保险试点,惠及8万余人。这份“仪征样本”最终走向全国。
勇敢而温暖的人:家风如灯照亮前行路
在家人心中,边晓斌是孝顺的儿子、温柔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他的家庭微信群名叫“仙女后援团”,妻子生日、女儿成长点滴,他从未缺席。
他给10岁女儿的信中写道:“快乐源于帮助他人获得的精神富足。”女儿淑洁牢记此言,今年3月,她追随父亲足迹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当AI技术复现他生前鼓励全家的语音——“带着微笑和希望面对生活”响起时,亲人潸然泪下。
他一生清正廉洁,家中立下“三不收”铁规:不收钱物、不接受请托、不过问案情。老乡托母亲说情,他婉拒;夜送钱款者,被他严词劝回。母亲葛亚玲深知儿子原则:“你们早请律师,我儿子要回避。”
边晓斌殉职后,最高人民法院、人社部和江苏省委追授他“全国模范法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仪征市宝能小学如期开学,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新校园;新源县法官会议室内,年轻干警们仍在激烈讨论案件——他倾注心血的制度持续运转,他为民司法的信念薪火相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