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下事

张学友演唱会“撞期”高考,该不该改期?

来源: 交汇点新闻

2025-05-25 12:53:00

近日,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东莞站日程“撞车”高考,因此遭到一些市民投诉,希望演唱会延期。是家长太“敏感”?还是演唱会主办方不够理解高考生?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多元需求的碰撞与平衡。

据悉,张学友演唱会定于6月6日至8日举办,其中6月7日、8日正是高考关键日。尽管官方反复强调“演唱会时段与高考考试时间无重叠”——高考笔试在白天进行,而演唱会每天19:30开场,但家长们的担忧却延伸至更宽泛的时间维度:考生休息时段可能遭遇场馆彩排噪声,散场后车流高峰可能干扰晚自习秩序,甚至考点周边酒店因歌迷涌入导致房价暴涨,迫使部分考生被迫长途奔波。这些看似细微的“时间差”,在高考的高压语境下被放大成难以承受的风险。

官方公告中提到,经现场测试,并结合篮球中心以往举办大型演出的情况综合研判,对外产生的噪声较小。而东莞篮球中心与考点直线距离达1.6公里,超《声环境质量标准》中“150米严控区”要求。然而,这种基于物理测量的结论,难以完全消解家长们的心理焦虑。加上“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影响高考”的诉求,使得理性的技术论证在情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一方面,有网友认为改期将导致巡演计划打乱、歌迷行程受阻、经济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家长群体则认为,高考作为人生重大转折点,全社会理应为考生让路。这种分歧的本质,是商业活动的契约精神与公共福祉的优先性之间的冲突。当公共事件与商业活动发生冲突时,需要建立一套动态的利益平衡机制。

东莞当地给出了理性研判和应对举措:演唱会举办期间,篮球中心及周边地区会有相应的车辆和人员聚集,交警部门会提前做好周边道路交通管制和疏导。考生在高考备考、交通出行等方面如需协助,可以提前跟所在学校联系,学校会全力做好高考考生服务,确保考生顺利赴考。

今年,明星演唱会因中高考延期并非个例。4月6日,谭咏麟惠州演唱会宣布延期举办:原定于6月1日举办的演唱会,收到场地附近学校一些高考考生家长的反馈,希望演唱会延期至高考后,经反复协商,为了保障考前宁静的学习环境,演出延期至2025年7月中旬举行。4月30日,邓紫棋常州演唱会也宣布延期举办:为了确保广大中考生能够在一个宁静、适宜的环境中备考和参加考试,原定于6月21日举办的演唱会常州站将择期举办。

尽管东莞的应对措施堪称细致,但仍存在改进空间。考生可能因“被动迁徙”“噪声焦虑”等产生心理压力,大型活动审批未与教育考试日程联动,导致此类冲突反复发生。能否将高考纳入活动审批前置条件?值得政府部门思考。

从表面看,这是场“文化消费”与“教育公平”的较量,但其内核指向更深刻的治理困境。近年来,随着“演唱会经济”成为城市竞争新赛道,多地陷入“抢档期”狂热。这种“流量至上”的运营逻辑,正与医院、学校等民生设施的宁静需求形成结构性冲突。

倘若城市管理者跳出“维稳思维”,转而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商平台时,冲突就可能转化为升级契机——例如,可以建立“大型活动社会影响评估系统”,审批综合教育、交通、环保等多维度数据,用算法为民生需求划出“保护红线”。

高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过度的“高考焦虑”也可能扭曲社会心态。从“全城禁噪”到“酒店涨价”,家长们的诉求往往裹挟着对子女未来的过度担忧,甚至演变为对公共空间的“独占欲”。需要通过公共教育,引导社会理性看待高考,避免将其异化为一种“全民仪式”。

张学友演唱会与高考的“碰撞”,本质上是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多元需求的必然摩擦。东莞的应对实践表明,在商业利益与公共福祉之间,并非只能做“非此即彼”的选择。通过科学论证、精细管理与动态协商,完全可以实现“鱼与熊掌兼得”。这场争议最终的解决方案或许并不完美,但它为各地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城市治理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消除所有矛盾,而在于建立一种能够容纳多元声音、平衡各方利益的弹性机制。当我们在为考生按下“静音键”时,也不妨为理性对话留一扇窗,让不同诉求在法治框架下找到共存之道。这,或许才是比演唱会延期更重要的社会进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