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车间“织”出稳稳幸福 吴忠市红寺堡区以就业赋能激活富民新引擎
来源: 宁夏日报
2025-11-20 18:38:00
![]()
工人们在各自工位上忙碌。
11月20日,吴忠兴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国内国际一流纺纱设备400台(套)高速运转,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产品品质优良。生产Modal、腈纶等功能型、环保型新型纤维的纯纺及混纺特种纱线在流水线上有序成型。
“我们的纱线用于各种高档家纺、优质内衣、装饰及服装面料,年生产各种新型纤维纱线8000吨,实现产值2亿元,产品畅销江浙粤等地,产销率保持100%。”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胡英介绍。
45岁的赵彩红踏入纺织行业,面对复杂的机器设备和高难度的操作流程。“从搬迁移民到自治区劳动模范,每月稳定的工资让全家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位在公司工作8年的老员工,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稳定工资。”32岁的马锁锁是吴忠市红寺堡区脱贫户,2020年入职兴民纺织后,从学徒工成长为技术骨干,月工资平均4500元。
![]()
媒体达人采访。
公司470名职工中,像马锁锁这样的脱贫户、监测户有187人,女性职工占比超七成,平均月工资4300元,业务骨干更是能拿到5000至7000元。
多年来,公司不仅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更注重本地人才培养。通过与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举办操作技能大赛,47名本地农民变身技术人才,其中4人跻身中高层管理团队,15人走上轮班管理岗位。
残疾人职工黄巧连通过公司联合残联开展的专项培训,掌握了纺纱初级技能,如今平均每月稳定收入4500元,“有了一技之长,日子更有奔头了。”黄巧连笑着说。
凭借亮眼的扶贫成效和发展实绩,公司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等多项荣誉。
红寺堡区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构建起“政策扶持+服务保障+技能提升+岗位开发”的就业赋能体系。针对群众就业痛点,先后出台《鼓励城乡劳动力高质量转移就业16条措施》等一揽子政策,2024年以来发放失业保险金、稳岗补贴、就业补贴等各类资金超11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达9亿元。
![]()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像赵彩虹、马锁锁这样通过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群众还有很多,而兴民纺织这一“家门口的扶贫企业”,正是当地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稳增收的生动缩影。该区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行“企业下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将保育师、电焊、汽车维修等热门工种纳入培训计划。近9年来累计培训1.2万余人,让群众靠着一技之长拓宽增收渠道。
今年,红寺堡区创新实施的就业服务“精准滴灌”工程,整合1.2亿元资金推出16项硬措施,将务工补贴覆盖范围扩展至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搬迁群众“三类人员”,已带动1.97万人转移就业,劳务收入突破9525.59万元。
宁夏日报记者 李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