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

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㉜|宋公纪功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4 15:18:00

宋公纪功碑是盐阜民众为纪念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于民国30年(1941年)组织民工近2万人建筑防海大堤,造福后代所立。碑长196公分,宽61公分,厚12公分。碑文为阜宁县副参议长杨芷江所撰,书法家何冰生书写,顾汝磊撰写碑名,诗书金石家汪周刻石。碑文570字,记载了修堤的艰难历程及宋乃德县长舍己为民的感人事迹,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共产党、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信赖和爱戴之情。由滨海县人民政府捐赠。

苏北阜宁县几乎每年遭受大海潮和海啸侵袭之灾。1940年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到东部沿海地区察看民情,当即与黄克诚司令员商量修筑阜东海堤之事,以保护民众生命财产。1941年2月,在阜宁县召开的第一届参议会上宋乃德严肃表态:修筑海堤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发行公债,以盐税偿还,百余名议员一致通过了修筑海堤提案。宋乃德县长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府,充分宣传发动民众,组织起万余民工,于当年5月15日开工,至7月31日竣工,修筑了1条绵延45公里长的捍海大提。大堤堤身高3米,底宽19米、拐弯处21米,顶宽窄处2.5米、宽处4米,蔚为壮观。修堤成第二天,海啸便翻腾而至,水位比1939年大潮高出20厘米,时间延长20分钟,但新堤高大坚实,屡经冲击,岿然不动。阜宁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交口称赞共产党、新四军和以宋乃德为县长的抗日民主政府的功德,公议将此堤定名为“宋公堤”,以与宋朝名臣范仲淹在苏北修筑的“范公堤”相媲美。时任阜宁县副参议长、著名士绅杨芷江先生专门撰写《宋公堤记》,并勒石立碑,作永久纪念。沿海民众还编出一首民谣传颂至今:“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撰稿人:潘麟之

以上资料由新四军纪念馆提供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