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

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㊸|“驮在新四军马背上的工厂”——淮阴卷烟厂的传奇事迹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1 16:13:00

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的展厅内,陈列着这样一台卷烟机、与之相邻的还陈列着“七一牌”和“织女牌”烟标。这些文物都是华新烟厂的历史见证,现在以生产“一品梅”卷烟闻名全国的淮阴卷烟厂的前身即是苏皖六专署创办的企业华新烟草公司。

华新烟草公司的“七一牌”和“织女牌”烟标

创建于1945年的淮阴卷烟厂,被称为“驮在新四军马背上的工厂”。当时,淮海区华新烟草公司(简称西华新)隶属于新四军三师十旅,盐阜区华新烟草公司(简称东华新)隶属于新四军三师八旅。1948年,两个烟草公司合并,定名为华新烟厂。1963年,华新烟厂更名为淮阴卷烟厂,并一直沿用至今。战争年代,党领导下的卷烟厂不仅满足了根据地军民的实际需求,也成为对敌经济斗争的一件有力武器,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淮阴卷烟厂同许多烟厂一样,是随军烟厂,跟随人民军队转战南北,直至新中国成立,被称为“马背上的随军烟厂”。

“皖南事变”前后,蒋政府陆续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新四军军部经过重新组建,十万部队火速整编。但刚搭建的新四军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打仗,而是没钱。和八路军稍有不同的是,打散重建的新四军是“零家底”:没衣、没油、没菜。日、伪、顽反动势力对我党我军实行更加严厉的经济封锁,为应对严峻局面,1940年起,我军各部队纷纷开展生产自救。

新四军各部队瞄准各自根据地的特色开荒种田、开办工厂,发展了一批经济实体。办盐场、开商铺。早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开展自救的新四军就自己生产香烟,主要用于筹措军饷。

1945年5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潘一禾同志被分配到淮海工商总局工作,不久,要他负责筹建华新烟草公司。当时筹建烟草公司,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我军在解放新安镇(今新沂县)时,缴获敌人卷烟机、切烟机、小车床各一部,还俘获了两名上海卷烟技师;二,当时淮北有大批烟草原料可以满足供应。

筹建公司要有技术人员。为取得卷烟技艺和办厂经验,当年六、七月份,潘一禾和陈德斋、刘伯师、倪晓山等五位年轻、精干、好学的同志去淮南解放区“飞马烟厂”学艺取经。飞马烟厂是淮南二军分区一个随军工厂,他们五个人,其中一个负责通讯保卫,其余各学一行:卷烟、财务、供销,潘一禾学经营管理。两个多月时间,各人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1945年10月,他们从淮南学习回来,随即按照局领导的意图,二人到淮北拨运烟草,潘一禾带两个人选择厂址,最后确定在泗阳众兴镇东大街。经过八个月的奔波筹备,西华新公司终于在1946年3、4月间开始正式投产。卷烟机、切烟机、印刷机、车床修理都是手摇式的,动力就是人力,全为手工操作,他们不辞劳苦,为了支援前线,工作夜以继日,仅3、4个月,就生产好几万条香烟。生产出的香烟,一部分由总局调拨,供给部队、地方机关;一部分由公司自行出售。香烟牌号,有牛郎、织女两种。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潘一禾等同志率领的这支队伍遵照上级指示,将与大众塑料厂、光华化学厂、大华棉织厂、淮海印刷厂等随军工厂一道进驻淮阴城。华新烟厂选择厂址,几经周折,经多方考虑,最后选定清江城西门外的一座寺庙“普应寺”作为厂房。华新烟厂开始了新的创业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科技、产质、产量突飞猛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撰稿人:石冲

以上资料由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提供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