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66|金九海税务员的供给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1 18:26:00
革命战争年代,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都是不计报酬的革命工作者,在革命队伍中实行供给制。供给的范围,包括革命队伍中每个人的吃、穿、用、行、健康保障等必需品和一些零用津贴。供给制是一种按需平均分配的形式,带有战时共产主义分配制度的色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保证革命干部和人民军队的最低生活需要,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过重要的保障作用。
供给证是各级抗日政府和革命军队派发给供给人的证明,因为年代久远,能够保留下来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保存着一张珍贵的供给证,被定为馆藏三级文物。它是金九海同志(溧阳竹箦人)在1943年10月至1944年12月,在安徽芜湖我抗日民主政府任税务工作(任检查员)时发的,文物编号为027。供给证为三折,页面发黄,第一页已经断裂,大红的关防模糊不清,但是依稀可以读到供给证上油印的文字。
供给规定:一、每三个月发牙粉三小包,牙刷一把,肥皂三块,毛巾一条,每一年发棉袍子一件;二、干部每人每二年发棉衣一套,单被一条,棉被一条,棉花二斤。战士杂务员发棉衣一套,棉被一条,棉花一斤;三、干部每人每年发布鞋一双,袜二双,冬季发棉鞋一双,夏季发单衣两套。
津贴规定:一、局长、课长每月二十元;二、分局长、股主任每月十八元;三、分所长、会计、办事员每月十六元;四、填报员、检查员每月十五元;五、战士、杂务员每月十四元。
背面的格子中填写所领物品、时间、数量和发放人签名。
供给证详细公布了我党干部、战士当时待遇情况,政府和部队的棉衣、棉被、棉鞋、单衣甚至牙具、肥皂等日用品,都能基本保障。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期间,在战时经济条件下,根据地人民革命政权根据“量人为出、统筹安排”的原则,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供给制,最初源于军队。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28年的实践,解放军的供给制逐渐走向规范。1955年,在国家生产发展、财政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的形势下,军队和全国一样,实行了工资制(军队当时称薪金制),供给制在解放军干部队伍中的使命光荣终结。
供给制的特点是,按不同环境、不同任务、不同人员、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供应标准。全军的供给标准,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战争年代某些时候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由中央军委或相关部门统一规定外,一般都由各战略单位或某些独立单位自行规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供给制,因干部级别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差距十分有限,确保了党的纪律和干部的相对廉洁,因此这也是毛泽东主席长期引以为豪的最重要的革命资本之一。
毛泽东曾以中共干部及其待遇和国民党官员做过比较,他说:“我们对孔子懂得很少,写文章写得不长,周公、孔子一套搞不来,文墨也不大会。但是,我们的县长、区长、乡长,每月2元津贴,又民主,又能艰苦奋斗,又能帮助老百姓。自周公孔子以来,从没有如边区政府的县长这样的廉洁、这样的民主、这样的帮助老百姓的。而国民党的县长呢?他们每月拿着180元的薪水,只会娶小老婆、打麻将、抽鸦片,甚至还贪污、刮地皮,压迫老百姓,其他一无所成。”
为什么会有如此区别?他断言:“这就是因为我们和国民党不同,大家是来革命的,革命是有生命危险,生命既准备牺牲,何况薪水这小小的东西?”因此,他公开预言:中国只有靠共产党的这些既廉洁又民主的干部才有希望。
朱德在1948年中共准备进城之初也曾明确讲过:“我们是在供给制条件下过来的,打仗不要钱,伙夫不要钱,什么都不要钱,革命成功就靠这个制度,将来建设新的国家也要靠这个制度。”
一张小小的供给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撰稿人:邹文
以上资料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提供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