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与霓君:天注定的指腹为婚
来源: 紫牛新闻
2023-11-22 17:26:31
沉浸在诗中的快乐
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字子沅。3岁时失去母亲的呵护,朱湘自小寡言而胆怯。但他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5岁时,父亲为他指腹为婚,未婚妻刘采云(日后,朱湘为其取号季霞、霓君、细君,后以刘霓君名世)系父亲在江西共事时的同僚好友刘翰林之女。
1915年,父亲离世,死前留下遗嘱,将朱湘交由南京政府供职的大哥朱文焯抚养。这位大哥比朱湘大26岁,脾气暴躁,经常痛打朱湘。1917年后,朱湘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预科班,寄居在南京大哥家里。童年的痛苦记忆,导致朱湘长大后,极度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只有沉浸在诗的平静的世界里,他才感到快乐。
1919 年秋,朱湘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插入中等科四年级学习。期间,朱湘沉浸在书的海洋,自由翱翔。清华文学社兴起时,朱湘和他的三位同学饶孟侃(字子离)、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一起加入。他们四人以诗作闻名于清华园,被称为“清华四子”。
1923 年冬,因旷课较多,朱湘被学校开除学籍。滞留在上海期间,朱湘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新诗的创作和外国名诗的翻译上。
新婚带来的创作丰收期
大哥为了完成父亲的临终之托,开始筹划朱湘的婚事。少不更事时,朱湘对与霓君指腹为婚是懵懂的。待他稍解风情后,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这桩包办婚姻。考上清华预科班后,大哥怕他反悔,带着霓君追到了北京。在清华附近的小旅馆里,朱湘第一次见到了未婚妻,两人虽有了肌肤之亲,但真正产生感情,还是他被清华开除,到上海谋生,与同在上海做工的霓君重逢后。共同的处境,使朱湘产生了恻隐之心,两人渐生情愫。
朱湘以写稿赚取稿费,霓君在一家工厂做工。新婚初期,朱湘看书写作,刘霓君洗衣煮饭,日子虽拮据,但夫妻关系融洽。或许是新婚的甜蜜和家的温暖,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创作进入丰收期。1925年1月,他将“取青春已过,入了成人期”的少年学步之作26首,结集为《夏天》,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另一种,交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5年初,时任上海大学教务长的陈望道,因在报刊上看到了朱湘的一些译诗,赏识其翻译才华,延聘他到上海大学英文系任教。
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来源,与妻子又新婚燕尔,浓情蜜意,朱湘对生活和未来一度充满了天真的幻。然而“相信诗人应当靠诗吃饭”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五卅运动后,学校停课,朱湘失去经济来源,霓君又身怀六甲,本来拮据的日子更加窘迫。
1925年,长子朱小沅在上海出生,朱湘为之取名海士,字伯智。小沅来到人间,虽给诗人增添了快乐和生活的勇气,但也使本已窘迫的生活更加窘迫。朱湘在此期间创作的《草莽集》(开明书店 1927年8月初版),已看不见《夏天》中的天真和稚气了,多了一些对人生的感悟与思索。
痴迷的严小姐失望而去
正当诗人感到无助时,清华的朋友彭基相、饶孟侃等人在北京创办了一所旨在改革教育思想的“适存中学”,来信邀请他前去加盟。为摆脱困境,1925年夏天,朱湘将霓君和儿子送回湖南亲戚家,自己独自前往北京。同年 9 月,朱湘一来到适存中学,就满怀热情地创作了《适存中学校歌》(后改名《少年歌》)。在适存中学教授英语期间,朱湘与“清华四子”往来密切,友情纾解了诗人的苦闷,也激发了他的灵感和才华。
1926年春末,诗人们办了一个刊物,发表他们的诗歌作品,并商定借用《晨报副刊》的版面,由闻一多和骞先艾去找《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交涉,在《晨报》副刊上出版专刊。从而,掀起了中国新文学史上一场有名的新诗形式运动。
朱湘与刘霓君的结合,虽不是基于爱情,然而结婚后,朱湘总是尽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特别是他看到妻子寄来母子合照背后的文字“你的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他的亲娘”时,他更是增添了一份责任。
此时,在清华文学社中,有一位严小姐,家境殷实,素雅文静,酷爱文学。严小姐读了朱湘的诗后,对其诗才,钦佩之至。由诗及人,心弦已被诗人拨动。当诗友们为办刊筹措经费时,朱湘无能为力,颇感窘迫。严小姐见状,伸出援手相助,为此,朱湘对她感激不尽。在此后的交往,严小姐总是表现出对诗人的崇拜、体贴和温情。
后来适存中学资金匮乏,朱湘陷入困境。经好友孙大雨、罗念生等友人的力荐,清华校长曹云祥爱朱湘“绝顶聪明”,同意他秋季复学。
朱湘嘱托罗念生将他的信转到湖南家里去,这些信中有一封是严小姐写给诗人的情书。霓君看后,又气又恼,在三伏天历经艰辛直奔北京中老胡同。夫妻重逢,疑惑解除,小别胜新婚。
可几天后,却因对小沅教育上的分歧,夫妻二人又大打出手。霓君直率泼辣,使含蓄内敛的朱湘十分伤心。即便如此,朱湘也没有移情严小姐,这使痴迷于他的严小姐失望而去。
《夜沉月碧落:多元婚恋形式中的民国作家》
王鸣剑 团结出版社2022.10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