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2 》:鲁引弓给读者一颗有后劲的糖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6 21:41:00
《小欢喜2 》4月份一出版,就位列京东网新书榜前三名,情感小说榜前两名。在北京开卷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中,除了网络文学之外,它的表现也仅次于东野圭吾的新作。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这么坚挺了。
5月中旬,暌违四年,《小欢喜》系列作者鲁引弓再次到访南京大学,与喜爱乔英子的同学见面。采访中,他讲述了与南京的缘分,揭秘了小说主人公背后的原型,还分享了写作在当下所遇到的挑战。
扬子晚报 /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打破虚构与现实的结界
电视剧《小欢喜》播出以后,很多人都挂念剧中“春风六子”的未来。
在第一部剧集的结尾,少年们各奔前程,方一凡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乔英子梦圆南京大学天文系,这让观众浮想联翩:两人同在南京,会不会开启一段爱情故事?《小欢喜2》的书封上就给出了明确的回应,明晃晃地写着“南京爱情故事”。
续写《小欢喜》有两个动因,鲁引弓解释说,最初的写作动机是源于柠萌影业和黄磊的提议;但最大的写作动因还是读者的喜爱。这几年,隔三差五就有人到微博上问他要故事的结局。
为此,4年前,鲁引弓到访南京,深入采访调查。南大、紫金山天文台、南艺、红山动物园……在网络上,他也与网友们频繁互动,听取剧粉与书迷的建议。今年4月,《小欢喜2》出版,5月,鲁引弓再次到访南京,坐上了地铁2号线。在写“凡英恋”时,他曾就南京艺术学院到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交通路线问题,与南京网友有过一番探讨。
勇敢追梦的乔英子已经成为南大路人皆知的一个温暖传说。今年南大校庆,官方宣发的文案中有这样的对话:“你为什么非要去读南大?”“我就要读南大。”这来自《小欢喜》中宋倩、乔英子母女俩的真实对话。
在南京举办的两场分享活动中,新疆的姑娘说,她因为乔英子而考上了南大;两位乔英子的“原型”,一位已经博士在读,一位硕士在读。4年前,在采访他们之后,鲁引弓才知道乔英子该怎么写,如今再度相逢,鲁引弓激动不已,“我们没有走散”。
在这一刻,现实与虚构的结界再度被打破。
在写作的过程中,鲁引弓也一直关注虚拟世界中的网友反映。在续写《小欢喜》的消息公布后,剧粉、书迷常常留言嘱托他一定要把“凡英恋”写得甜一点,要撒糖,“最好一直写到民政局”。鲁引弓说:“他们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伸出一双双小手:叔叔,你给我一颗糖。”
但这颗糖直给的难度较大。在南大的实地采访调查中,鲁引弓发现天文学院拔尖班有20名同学,女生当时只有2个。读者希望英子是个学霸,在大学里可以一骑绝尘,但事实上,拔尖班当时排前5名的都是男生,拔尖班每年排名靠后的8人要进入严格的循环淘汰。
另一方面,对家长来说,他们在孩子大一时就会催着做考公考编的准备,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开始怀疑学习的意义。
这是“乔英子”在考学梦想实现之后所面临的现实境遇。
而方一凡、林磊儿、杨扬、王一迪等人,也面临着考研、求职、创业等问题:“男生优先”的学术内幕、“毕业即失业”的考编难题、MCN公司的合同陷阱……
即便是爱情,也面临着宋倩式的现实拷问:房、车、工作,该如何纾解这一困局?
书中有两个情节:一个是,方一凡对学业焦虑的乔英子说,天上肉眼可见的织女星非常明亮,但织女星以外还有无数的小星星也在闪烁 ,这世界实际上有无数种价值观和生活观。另一个是,方一凡排练音乐剧《雷雨》,老师对方一凡说,你去演周冲,你得先找到自我,才能演得好,所以方一凡把这种感受传递给了英子,告诉她如何在内卷的环境中找到自我。
“为什么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反思‘绩优主义’的哲学在中国年轻人里能引起强烈共鸣?为什么黑塞的《悉达多》过了100年还会翻红?因为它本质上讲的是一个人穿越世事之后,找到自我、和自己和解的故事,所以我写方一凡和乔英子就要写出这种觉悟,你要获得这种觉悟,遭遇的所有困境才能迎刃而解,才会给自己一次畅快的深呼吸。”
这是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鲁引弓最想递给当下读者的糖。
锋利且硬朗的内核
但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认为,鲁引弓的这本新作“甜度”不够,有的网友甚至写起了加糖版的同人文。鲁引弓笑说“理解他们”,但同时表示,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考虑读者的情绪价值需求,但摆在第一位的依然会是生活的真实性和文学品质。“他们直接提出,生活已经这么现实了,你给我写个乌托邦行不行?他们就认为乔英子就该是天文学家,无法容忍她去大厂实习;方一凡就该一鸣惊人,突然爆火;林磊儿成为清华博士、物理学家;王一迪成为星光灿烂的大明星。但是,生活哪有这么简单?”
鲁引弓说,“我不能拒绝方一凡他们长大,也不能无视四五年后这些家庭发生的变化。”所以,书中他们必须面对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困境,近几年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热点,诸如直播带货、脱口秀、无人驾驶、大厂实习、996……鲁引弓也都写了进去,“可以说,这是和中国当下大学生距离最近的一部小说”。
抓社会议题,不回避现实,是鲁引弓作品里最为重要的锋利且硬朗的内核,也是他的作品拥有强烈后劲的原因。也因此,《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小宅门》,“小”字系列,几乎每一部都成为现象级作品,引发讨论热潮。
“抓社会议题,剖析社会现象,这是我的优势。”鲁引弓将他的这一特长归功于学术修养和多年媒体从业经验。他研究生期间主攻的是文艺理论,做文化记者时,擅长写深度报道。
从第一部小说《小别离》开始,到现在为止,鲁引弓抓了起码二三十个社会议题。《小别离》写少年留学,《小舍得》写教育起跑线之争,《小宅门》写年轻人买房子。“《小舍得》里我已经写到取缔奥数,因为我觉得它不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少年成长的规律。电视剧放了半年以后就‘双减’了,他们觉得我神预测。”
这也是影视公司看重的品质。“那些影视公司来找我,就说我的小说强不是强在情节,是强在社会议题的发掘,这和我从前做深度报道有很大关系。”鲁引弓说。
鲁引弓正在写的《小饭碗》,同样是一部关注现实之作。这部小说写了三年还没写完,“因为社会不停地在变化,太快了。”鲁引弓认为,对今天的作家来说,书写现实绝对是一个挑战,“就怕这边写完了,那边已经过时了”。
《小欢喜2》才出版一个月,社交媒体的二次创作已满天飞。鲁引弓一边关注网友对小说内容的反映,一边习惯性地剖析这种阅读现象。他的最终结论是,一个新的阅读生态已然形成。
“传统长篇小说中的那种慢悠悠的人物成长和情节发展,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今天的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即时输出、即时二创,像是观剧时的实时弹幕。”鲁引弓给这种现象取名为“短视频后遗症”。
他认为,无论这种情况合理与否,当下的写作者都必须面对这种变化,并应当在创作中做出相应调整。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