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宝藏”画展苏州启幕,两岸青少年共绘壮美长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7 21:08:00
7月17日上午,苏州狮山大剧院内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与跨越海峡的温情。“长江宝藏”——海峡两岸青少年书画交流展在此盛大开幕。江苏省台办副主任封志成、扬子晚报副总编薛兵、台湾中华两岸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刘仲宇、古文字研究学者专家杨椀清、台湾中华海峡两岸书画教育文化交流协会执行长陈俞儒等两岸嘉宾,与热爱艺术的青少年、老师们近200人齐聚一堂,共赴这场以笔墨为媒的文化之约。
连续三年,数千件作品搭起“文化连心桥”
本次展览聚焦“长江宝藏”主题,旨在引导两岸青少年探寻长江流域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共绘中华文明的瑰丽画卷。活动自3月启动征稿以来,反响热烈,共收到两岸青少年投稿近千幅作品。经严格评审,最终精选出200件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展出。这些作品视角独特、风格多元,质量上乘,生动展现了两岸青少年对中华家园的深厚情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开幕式上,封志成副主任高度肯定了活动对于促进两岸青少年心灵契合、深化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活动累计吸引两岸百余所学校、千余名青少年参与,创作作品数千幅。这些作品跨越海峡,从水墨山水到诗词书法,从童真视角到青春表达,生动诠释了 ‘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更印证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与魂。”他指出,江苏是长江文化的承载地,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高地,衷心希望活动形式会越来越丰富,让两岸青少年更加立体、具象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江苏省台办副主任封志成讲话
扬子晚报副总编薛兵代表承办方对各方支持表示感谢,他深情回顾了前两届以“共建美好家园”、“诗话长江”为主题的成功举办,指出活动已成为两岸青少年暑期“最期待的艺文盛会”,数千件作品共同搭建起一座跨越海峡的“文化连心桥”。薛兵强调:“今年我们聚焦‘长江宝藏’,就是要引导孩子们从三星堆的神秘面具、镇江西津渡的青石板路、苏州的虎丘斜塔、南京的六朝烟水这些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宝藏’中汲取灵感,触摸共同的根脉。”他寄语两岸青少年成为长江文脉的“守护者”、两岸交流的“筑桥人”和民族复兴的“追梦者”,“共绘一幅属于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
扬子晚报副总编薛兵致辞
师生感言,一笔一画“更是深厚情感的流露”
第三次来苏州参加海峡两岸青少年书画交流展的杨椀清老师说,“第一年参加的学生特别将这段经历放到自己的学习历程中,在今年顺利地经由特殊选才管道考上重点大学。去年出席的学生也顺利地考上了重点大学视觉艺术系。能出席这个书画交流展已经成为我们岛内学校们很重视活动之一。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青年学子们对生活的观察、对文化的体悟与对未来的想像。每一笔一画,不只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一份深厚情感的流露。这样的艺术交流,不仅滋养心灵,也让给我们更拉近彼此的文化距离与共同价值。”
古文字研究学者专家杨椀清发言
台湾学生代表姜品妘充满童真的发言后,她和梅芸瑄、徐士媛、王瀅絜、周萱旻等5位台湾小朋友们献上了精心编排的诗朗诵《长江诗迹》。王勃《滕王阁诗》、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杜甫《登岳阳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悠扬的朗诵声以长江沿岸古建筑为线索,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壮丽史诗,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大陆学生代表赵睿博的感言充满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师长的感恩,“我深知,手中的毛笔,书写的不仅是汉字,更是我们共有的文化基因。那横竖撇捺间流淌的韵律,那方正结构里蕴含的气度,是无论身处长江之滨还是海峡对岸的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密码和情感纽带。”
台湾学生代表姜品妘发言
诗朗诵《长江诗迹》
大陆学生代表赵睿博发言
来自洪翔中学的书画老师代表陈玉也是第三次赴苏参加活动,她向校领导的殷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谢,“我们积极响应并投入到此次交流展的筹备工作中。这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同学们卓越书画才华的竞技场,更是一个跨越海峡、以艺会友、共同提升的珍贵平台,一次增进两岸青少年心灵契合、深化对共同文化根源认同的难得契机。”
洪翔中学书画老师代表陈玉
共绘 “长江宝藏”,尽显两岸青少年的艺术情怀
激动人心的揭幕时刻到来,封志成、薛兵、刘仲宇、陈俞儒共同为画展揭幕。随后,两岸16位参展学生代表分批上台,从嘉宾手中郑重接过参展证书。
开幕式在全体嘉宾及小艺术家们的合影留念后圆满落幕。紧接着的“共绘‘长江宝藏’画卷”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两岸青少年并肩,心意相通,挥毫泼墨。他们以纯真的童心与横溢的才华,将心中对长江的理解与热爱倾注笔端,共同描绘这条母亲河的瑰丽宝藏与磅礴气象。现场,一幕幕生动的长江美景跃然纸上:江豚在宽阔的江面上翻腾起银白的浪花,亭台水榭与梅兰竹菊相映成趣,小桥流水的雅趣与青绿笔墨的群山叠嶂各有风采……
笔墨搭桥,长江为证。
“长江宝藏”两岸青少年书画交流展不仅是一次精彩的艺术展示,更是两岸年轻一代以共同文化血脉为根基,增进理解、缔结友谊、促进心灵契合的生动实践。那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如同长江奔涌的浪花,激荡着两岸青少年心灵深处的共鸣,共同勾勒出中华文化绵延传承、血脉相连的动人时代画卷。展览将持续展出一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沈昭
实习记者 江雪颜 徐妍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