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 抗战骑兵曹景德:我对得起党,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1 13:50:00
1926年9月,父亲曹景德诞生于江苏省新沂市高流镇高岗庄村的一间泥坯房里。祖父曹仕玉、祖母陈氏靠租种地主土地艰难维生,膝下养育五兄妹,父亲在四兄弟中排行老四。旧社会的苦难如沉重的枷锁,牢牢套在这个贫困的家庭上。父亲的童年没有学堂的朗朗书声,只有无尽的劳作与饥饿——从记事起,他就跟着父母给富人家割麦、放牛,到周边的新沂县城、连云港打短工,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1945年苏北大灾荒,颗粒无收的日子里,十六岁的姐姐曹氏为寻一口吃的,独自外出挖野菜,从此杳无音信,成为全家心中永远的痛。
曹景德
训练马卧倒
1943年,刚满16岁的父亲到本村地主家打长工。这位开明地主见他勤劳聪慧,资助他到私塾旁听。教国语的张先生是地下党员,发现父亲是块好料,常借故留他抄写课文,实则让他传递抗日传单、张贴标语。“我儿子在新四军,”张先生曾拍着父亲的肩膀说,“小子,有机会就去扛枪打鬼子,为咱穷人争口气!”父亲把这话刻在心里,和同村伙伴白云江等二十个青年约定:“只要新四军来征兵,咱就报名!”
1944年上半年,新四军征兵的消息传到高流镇。17岁的父亲第一个报了名,白云江等伙伴紧随其后。参军那天,张先生牵着父亲的马走在新兵队伍最前面,全村人敲锣打鼓、扭着秧歌送行,胸前的大红花映着他们年轻而坚定的脸。他们被编入新四军三师三支队一连一排一班,而江苏作为抗战反攻的主战场,战火已烧到眼前。
部队里,父亲仅接受了一周的战前训练——拆装步枪、投掷手榴弹、战场纪律。训练结束时,连长问:“打鬼子据点,你们怕不怕?”父亲和伙伴们齐声吼:“不怕!”连长又问:“怕死吗?”大家再吼:“不怕死!”就这样,父亲成了首批报名参战的新兵。
英勇的骑兵一连一班
1945年9月,新四军三师第三支队战士曹景德奔赴东北
1944年下半年,父亲迎来人生首战——沭阳县代宜山战斗。日伪军一个连据守山顶,机枪暗堡林立,装备远胜只有大刀和三发子弹的新四军。深夜突袭时,父亲跟着班长跃过三道鹿砦,在肉搏中砍倒两名日兵。战后清点人数,他们班只剩五人。“那夜的月亮是红的,”父亲后来回忆,“满地都是血,我才知道战争不是说书先生讲的故事。”
同年秋,新沂县芦沟战斗打响。战友们打出的迫击炮弹接连“哑火”——落地只冒烟不爆炸。“曹景德!”连长指着阵地前一枚冒烟的炮弹吼道,“把它捡回来!捡不回就别归队!”父亲揣着颗手榴弹冲出去,日军的机枪子弹嗖嗖擦过耳边。他连滚带爬扑到炮弹坑前,抱起那枚滚烫的哑弹往回跑。左腿被弹片划开的口子深可见骨,他愣是没哼一声。这枚哑弹后来送到兵工厂,改进后的炮弹在淮海战役中大显神威。而父亲腿上那块鸡蛋大的伤疤,成了永久的“军功章”,每逢阴雨天就隐隐作痛,弹片至死都没取出来。
1945年上半年的安徽洪泽湖战斗,成了父亲最沉痛的记忆。日军据点的火力太猛,他们连被压制在芦苇荡里动弹不得。“你去搬援兵!”连长把驳壳枪塞给父亲,“快!”等父亲带着增援部队赶回,阵地上已是一片焦土——全连120多人,只剩3名伤员,双腿被炸断的连长还死死攥着军旗。“如果不是去送信,我早跟他们埋在一起了。”父亲说这话时,总会红了眼眶,“解放后听说连长被安置在疗养院,国家养了他一辈子,这才稍稍心安。”
策马急追国民党骑兵
父亲曹景徳和母亲李兰芳
1945年8月,父亲参加了抗战最后一战——长江北岸无为县战斗。他们包围了拒不投降的日伪军,激战一昼夜,歼灭三百余人(含日军一个小队)。此战过后,同村参军的二十个伙伴,只剩父亲和重伤的白云江。白云江伤愈后复员,而父亲,成了唯一还在队伍里的高流镇青年。
同年,表现突出的父亲被选入骑兵班。刚分到那匹黄鬃烈马时,他被摔得鼻青脸肿,却犟脾气上来:“你不服我,我偏要驯服你!”他用津贴买了铁梳和肥皂,每天给马刷洗,训练
马跪倒时,左手按缰绳、右手拍前腿,反复练习到人和马都汗流浃背;练卧倒时,被马压得腿疼得直咧嘴,仍咬牙坚持。练马上劈刀时,他对着绑着高粱秆的木桩,从早到晚劈到胳膊肿得抬不起来。三个月后,他能在奔驰的马上劈中空中抛起的草帽,成了骑兵班的尖子,不久升任班长。
“那时我们子弹带看着鼓鼓的,”父亲常笑着说,“其实里面塞的都是高粱秆,就为唬唬鬼子。”冬天下雪没鞋穿,他们用稻草编草鞋;衣服破了,就用百姓给的碎布补丁摞补丁。但没人叫苦,因为“心里有盼头——打跑鬼子,就能过上好日子”。
父亲抱着一岁的长子曹建强,母亲坐在旁边合影照。
父亲曹景德唯一与五个儿女仅照过的一张全家福。前排左起 父亲曹景德、母亲李兰芳
1945年8月,新四军三师在盱眙县整训后,奉命随黄克诚挺进东北。3.5万人的队伍,历时三个月,行军三千里,是挺进东北的部队中走得最远、吃得苦最多的。途经山东时,沂蒙老区的乡亲们捧着大煎饼、鸡蛋往战士手里塞,“孩子,吃饱了好打胜仗!”的呼喊声,让父亲热泪盈眶。到吉林冷口后,部队换上了新式武器,父亲作为骑兵通讯员,骑着马在行军队伍中穿梭传递情报,曾跃过三米高的围墙摆脱国民党兵追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战士们抱着哭、跳着笑。但和平并未到来——国共开始争夺东北这个重工业基地。蒋介石的智囊陈布雷说:“谁占东北,谁得天下!”党中央派了4名政治局委员、两万干部和十几万大军赶赴东北,父亲所在的部队就在其中。
1945年9月,父亲随部奔赴东北,部队先后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师、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1946年4月,他参加长春战役,率骑兵班捣毁国民党军弹药库,立了战功。5月1日,在炮火声中,他举起拳头宣誓入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响彻战场。
1946年9月,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6师第18团,父亲仍任骑兵班长。在同辽市三打下辣镇战斗中,他策马追击逃敌,一把揪住国民党骑兵的衣领将其拽下马,缴获的美式马靴后来送给了伤员。1948年,他在四野39军警卫营任班长,
参加四战四平的最后一战,见证了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四平的胜利。
1949年1月天津战役,父亲任39军军部侦察科侦察员,兼科长王谭的保卫员。他化装成三轮车夫潜入市区,绘制出敌军布防图,为总攻打开了关键突破口。战斗结束后,他的侦察报告被作为范例在部队传阅,王谭科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曹,你这双眼睛比望远镜还管用!”
1949年5月,四野大军挥师南下,父亲随39军一路追击国民党残部,从华北打到华南。途经湖南时,他背着电台在崇山峻岭中跋涉,三天三夜没合眼,及时将敌军动向传回指挥部。进入
广西后,部队遭遇土匪袭扰,他带领侦察小组深入瑶寨摸清敌情,协助主力部队一举歼灭顽匪,为解放南宁扫清了障碍。12月11日南宁解放那天,他站在民族大道上,看着群众举着“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横幅,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39军奉命北上参战。父亲已收拾好行装,却被王谭紧急叫回:“广西刚解放,外事工作离不开可靠的人。”就这样,他成为广西军区交际处的警卫副指导员,负责外宾安全保卫。当时的交际处设在南宁小金山饭店,条件简陋,他带着战士们亲手修缮房屋、平整场地,还自学了简单的越南语,以便更好地完成接待任务。
1950年7月,胡志明率越南军事代表团访华,父亲全程参与护卫。从靖西边境到南宁市区,他骑着马在前开路,警惕地观察着沿途动静。欢迎宴会上,他站在宴会厅门口执勤,听到中越领导人畅谈友谊,心里充满自豪。代表团离境时,胡志明握着他的手说:“中国同志,谢谢你们!”这句简单的问候,让他铭记了一辈子。
同年秋冬,广西匪患加剧,父亲奉命调往灵山县剿匪。他带领一个班进驻太平乡,白天发动群众,晚上设卡巡逻。一次遭遇战中,他身先士卒冲上山头,亲手俘虏了匪首“独眼龙”,缴获步枪12支。剿匪结束后,他留在灵山参加土改,手把手教农民丈量土地、登记财产,被乡亲们称为“贴心的曹同志”。
1953年,经组织介绍,父亲与灵山太平乡的李兰芳结婚。母亲是中药铺老板的女儿,1950年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两人志同道合,婚后相互扶持。父亲在太平乡任党委书记时,母亲在乡妇联工作,夫妻俩常常一起下乡,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我们兄妹五人相继出生后,因父母忙于工作,从小由外公外婆照看,但父亲只要有空就会给我们讲战斗故事,教我们唱《东方红》。
1957年,父亲在灵山县武装部办理转业手续。当时王谭已被错划为右派,有人劝他与老首长划清界限,他却坚定地说:“王科长是好人,我相信组织会还他清白。”这份坚持让他错过了调回部队的机会,但他毫无怨言,在地区交通局兢兢业业地工作,带领工人修桥铺路,改善钦州地区的交通条件。直到1989年离休。离休后,他仍坚持学习,每天读报、看文件,还义务担任社区的党史宣传员,给年轻人讲述革命历史。
2005年,父亲戴上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那天他特意穿上新衣服,对着镜子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2015年,他又获得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两枚勋章被他视若珍宝,常常拿出来擦拭。2019年2月27日,94岁的父亲在南宁安详离世,临终前他望着墙上的党旗,轻声说:“我对得起党,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父亲的骨灰安葬在广西烈士陵园,与他的老首长、老战友们长眠在一起。上海新四军广场的纪念碑上,“曹景德”三个金色的大字熠熠生辉,旁边是他的战友张荣连,不远处是王谭的名字。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去看望他,告诉他国家的发展变化,告诉他我们会永远传承他的精神。
他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革命战士,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和平建设的岗位,始终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他常说:“我这辈子没什么了不起,就是跟着党,做了该做的事。”但在我们心中,他是英雄,是榜样,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如今,每当看到迎风飘扬的党旗,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我 们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那坚定的眼神、挺直的脊梁。他用一生教会我们:平凡不等于平庸,坚守终会闪光。这份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口述人曹建强 整理人 刘维荣 刘聪 张力玮
撰写参考资料来源:
1.新四军三师军史,117师军史,39军军史,广西外事志。
2.父亲曹景德,在2007年8月22日,填写的《部分军队参战人员情况说明表》,他自己在表中所列填表要求:所在部队番号,本人自述参战经历。
3.1944年至1945年(证明人白云江),1945年9月(证明人扬愉琨),1946年1月至1952年(证明人王谭)。父亲曹景德按填表要求,本人亲笔填写的留存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