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雅集 | 颐和路风情(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9 18:18:00

●杨应奇

蔷薇

蔷薇蔷薇处处开,

青春青春处处在,

挡不住的春风吹进胸怀……

春天是一个美的新娘,

满地蔷薇是她的嫁妆。

这浪漫的旋律、优美的歌词,仿佛是为颐和路订制的。颐和路一家咖啡馆,一台老式唱片机常年只循环播放一首歌曲,就是周璇所唱的《蔷薇处处开》。

每年春末夏初,颐和路街区便进入蔷薇高光时刻,属于南京最美背景墙悄然上线。从琅琊路到天竺路,再到普陀路,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面墙的主角都属于蔷薇,或震撼,或静美,或艳丽,或浅淡。天竺路的蔷薇是颐和路街区打卡的顶流,这里的蔷薇每年都是南京城最先一批开放的,但又不像其他地方瀑布一般倾泻下来,而是一丛一丛地冒出淡黄色的墙头,借着老式的路灯和建筑作为背景,每一丛蔷薇都能拍出不一样的感觉。

红花当然绿叶配,万绿丛中点点红。与颐和路街区蔷薇搭配的,不只有绿叶,还有黄墙、路灯和单车,共同定格着别具一格的浪漫风情。天竺路10号路灯下,永远停放着一辆崭新的共享单车。恋人情侣选择来这里拍照,是因为蔷薇代表着爱情。据“花痴”者说,不一样的蔷薇有着不一样的花语,红蔷薇代表热恋,粉蔷薇代表爱的誓言,白蔷薇代表纯洁的爱情,黄蔷薇代表永恒的微笑,深红蔷薇代表只想和你在一起,粉红蔷薇代表我要与你一起一辈子,圣诞蔷薇代表追忆的爱情,野蔷薇代表浪漫的爱情。

蔷薇花通常特指多花蔷薇,为蔷薇科落叶小灌木野蔷薇的花朵,是一种蔓藤爬篱笆的小花。蔷薇科以月季、玫瑰、蔷薇三姐妹出名——月季以花期长著称,花色极多,玫瑰自不用说,而妹妹蔷薇花一直很低调,直到近年来被贴上文艺标签才逐渐出名。蔷薇很好养,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耐瘠薄,喜生于路旁、田边、墙上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南京的气候应该很对蔷薇的胃口,每年暮春,蔷薇花墙便成为南京颐和路的一张明信片。

“结屏之花,蔷薇居首”是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句子,意思是:蔷薇用作结篱笆的花,最适合不过了。蔷薇花在人们印象中最具生活气息,是与住宅关联最亲密的花种之一。颐和路街区的蔷薇依傍着院墙生长繁茂,每年春天,鲜妍的花朵从颇有些隐秘的院墙内探出头来,逐渐拉近了历史与现在的距离。李渔曾长期在金陵居住生活,他在《闲情偶寄》中建议木香配蔷薇,因为木香花密香浓枝长,蔷薇花色繁多鲜妍。事实上,颐和路街区蔷薇花旁也往往伴随着木香花的身影。

每一处花开的地方,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故 事。南京的蔷薇花也是有故事的。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城东设立军马养殖基地,种植马草的地方也选在中山门外,就是今天的“苜蓿园”“下马坊”一带。当年马草园和囤兵营四周都设有木栅栏,每到春末夏初,木栅栏上爬满了蔷薇花,既加固 了栅栏,又美化了兵营。后来得到了明朝皇室的推广,自此蔷薇花逐渐开遍了南京城。曾经的喧嚣,已化为历史的尘烟,但今天南京城里的蔷薇,依然能让人们深切地领略到那份岁月的味道。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很多人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那首《乡愁》,短短几行诗句,穿越浅浅的海峡,牵起两岸情思,也让“乡愁诗人”这一符号伴随了余光中几十年。余光中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句诗,出自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和未来》,原句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将其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意思是,即使是凶猛的老虎,也会有温柔的一面,会细细品味蔷薇的香气。猛虎和蔷薇就如同人性中的两面性,一面象征着凶残、刚烈,一面寓意着慈善、柔和,又如同人性中的爱与恨、情与仇,或者是水与火——热烈真挚的爱可以感化和融化仇恨,可以消解一个人内心的阴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句诗,用在曾经波谲云诡的颐和路,再贴切不过了。

春去春又归,花开花又落。尘封的历史在时光的长河中渐行渐远,而颐和路街区的蔷薇花每年会依旧热烈地绽放。

茗茶

“白玫瑰与红玫瑰”“金粉世家”“背影”“春风沉醉的夜晚”……在颐和路先锋书店品味这些风味独特的奶茶,仿佛是邂逅了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家,张爱玲、张恨水、朱自清、郁达夫……他们笔下凄美婉转的爱情故事,也会伴随着茶香浮现在你的眼前。

颐和公馆推出的“美龄下午茶”,可谓是中西式茶点的“跨界”之作。宋美龄喜欢饮用绿茶,每天清早和晚上就寝前,都要喝上几口绿茶。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间种梅花,设立总理陵园种植厂,茶园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坏。1949年后,中山陵园茶园恢复种植,生产的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并创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态环境。

颐和路街区不只有中式茶馆、茶社,也有英式皇家下午茶。位于宁海路48号的“英园”,是建于1936年的建筑,整个建筑为红墙青瓦、双坡顶西式风格。这里曾集合了十余个英国皇室御准品牌,从典雅温馨的家居装饰到精致独特的艺术珍品,如现代摩登英国之家一般。来这里品茶大多是年轻人,其中不少是附近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在英国人看来,下午茶是一天里最美好最放松的时间。在百年颐和路品尝一杯英式下午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和感受。

如今,颐和公馆附近更多的是年轻人喜爱的网红茶。瑞幸咖啡、喜茶、拾叁茶、熊姬手作茶物、茶颜悦色……新开张的一家名为“十七间茶馆”,禅意满满,处处都透露出宁静与和谐,宛如尘世中的清幽一隅。茶馆推出的冷泡茶系列,沁人心脾,回甘悠长。询问店长何为“十七间”,原来有着特定的含义——“爱你”这两个字的笔画刚好是十七画。

南京人爱喝茶,那是出了名的。据说从六朝时候起,南京就有了卖茶水的地方。到了明清,南京的茶馆遍及大街小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记载了南京的饮茶盛况:

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民国时期,南京的茶馆更成为商贾政要、社会名流的流连之所。

秦淮河孕育了金陵古城,也孕育了南京的茶馆。1934年,国民政府首都警察厅曾统计,仅到清唱茶社品茗听唱的游客每月多达七万余人,在茶馆的从艺人员有514人。南京不仅有陆上茶馆,还有水上茶舫,每入夏季,桨声灯影,茶舫轻弋,笙歌彻夜。张恨水每忆及南京往事,大多要提到夫子庙一带的茶馆,叙述细致而亲切,他写道:“人去惯了,每早不去吃二三十分钟茶,这一天也不会舒服。”“无论你去得多么早,这茶楼上下已是人声哄哄,高朋满座。”

民国时期的南京,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供生意人集会牟利、手艺人待雇的清茶馆,亦有供高级聚会议事的茶馆。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光顾的茶客亦是三教九流,上自颐指气使的达官贵人,下至打流混世的小混混,无所不有。茶馆内发生的各类故事,更是千奇百怪。来南京新奇芳阁品茗的茶客很多是学术界、艺术界名流。如著名画家傅抱石、陈之佛,名教授胡小石、黄季刚,著名作家张恨水、张友鸾等,他们都时常前来品茗会友。还有相当一批工商界的巨头、社会知名人士和国民党的一些达官贵人,也都是新奇芳阁的常客。至于外地来夫子庙游逛的社会贤达、军政要员,没有不到新奇芳阁品茶的。

当时南京各公园及风景胜地也设有茶馆。莫愁湖胜棋楼、清凉山扫叶楼和鸡鸣寺豁蒙楼,因环境优雅、人文底蕴深厚,深受文人学者的青睐。1905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主事伍仲文与学者苏曼珠一起来到鸡鸣寺豁蒙楼。伍仲文《曼珠杂记》记载:

豁蒙楼茶叙,俯视北湖,田田碧叶,出水芙蕖,掩映山光,招来游子,扁舟容与,何必西湖。

在颐和路,无论你是来一杯网红奶茶,还是品尝英式下午茶;无论是本地的雨花茶,还是南方的功夫茶,都会有时空穿越的感觉。人生如茶,每一泡都有不同的味道,无论是浓烈还是淡雅,都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和珍惜。

邮筒

南京颐和路有两个邮筒,一个是红色的,在先锋书店大门前,一个是绿色的,在宁海中学院墙外。先锋书店门前的邮筒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邮筒,是为外地游客拍照打卡设计的“特色邮筒”,或在书店购买明信片,盖上书店的特章戳后投进邮筒,寄给自己或自己喜爱的人。

宁海中学院墙外梧桐树下的绿色邮筒,每天上午十点、下午四点都有邮递员定时开筒取件,不过大多空空如也。负责颐和片区投递的邮递员曾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说:十多年前每天邮筒能有几十封信件,逢年过节邮筒的人气就旺了,箱门一开,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贺卡、明信片,近几年信件变少了,现在两三天能有一封就不错了!

邮筒亦作“邮筩”,古时封寄书信的竹筒,今指邮局设在路旁供投寄信件的信筒。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街头邮筒已越来越少见了。在2024年第55届世界邮政日之际,江苏省邮政管理部门曾对全省邮筒进行统计,据统计,全省共有邮筒总数为4478个,其中南京邮筒总数为644个(包括邮局网点门前信箱筒180个,离点式邮筒464个)。这些承载着时光记忆的绿色邮筒,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江苏省邮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邮筒也是一种城市文化的象征,尽管写信的人变少了,但是邮筒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哪怕还有一个市民写信,我们也会及时送达。”

中华民国建立后,将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1913年重新划分邮政区域,每省为一邮务区,省内设邮务管理局。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在南京设立邮政总局。

如今南京街头除了中国邮政布设的邮局、邮筒处,还有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邮局、邮筒。其中夫子庙邮局、大马路62号邮局、新街口邮局以及中山陵“陵园邮局”,是南京留存最为完好的“民国邮局”。建于1934年的陵园新村邮局,是当年为出入陵园新村的国民党达官贵人提供邮政服务的专用邮局,因离美龄宫不远,宋美龄经常来这里邮寄信件,人们又把它叫做“美龄宫邮局”,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2012年,南京市对该邮局进行修缮,将其改建为民国邮政博物馆。如今,博物馆里还有一封贴了12枚邮票的老信件,因当年战事频繁,邮运不畅,这封信最终没有被寄到目的地,而是滞留在了邮局里。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封家书复制品,是朱自清父亲1928年在扬州写给朱自清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这封家书,朱自清悲从中来,后来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背影》。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时岁月静好,站在馆内读着当年的信,深刻感受到彼时战火连绵,亲人间对彼此有多牵挂,对彼此的消息有多期盼。

南京最老的邮局在哪?可能不少人会想到新街口邮局。其实,新街口邮局在民国时是银行,正宗的“最老邮局”是位于建康路110号的“南京邮电局旧址”。它曾有过三个名字:奇望街支局、建康路邮政支局、夫子庙邮局。它最早叫奇望街支局,由英国人于1919年开始设计建造, 1923年1月1日建成开业,是目前南京年龄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邮局之一。如今这里复原了民国时期的邮局风貌,大厅营业柜台也是沿用老旧的木式柜台,柜台背后的墙上挂着复古的木质匾额,上题“夫子庙邮政局”六个字,墙上还挂了十几幅民国邮筒、邮亭、邮政大楼的老照片。

南京还是全国率先开设汽车行动邮局的城市,1947年3月由江苏邮政管理局首创。汽车行动邮局如公交车一般逐站停靠,车身开窗,车内邮务员、司机、办公桌椅等一应俱全,为附近机关、学校、居民提供办理收寄各类普通、航空、挂号、快递邮件,并有小款汇票等各项业务。其中一号汽车行动邮局经停地点为:回龙桥—萨家湾行政院—萨家湾交通部—大方巷兵工署—西康路监察院—东瓜市金陵女大—天津路金陵大学—成贤路教育部—试院路考试院。南京汽车行动邮局十分便利,提高了邮件运输速度,也让老百姓邮寄更便捷,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各地纷纷效仿。1947年6月,上海开设汽车行动邮局,随后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开设。

刘元《老南京三百六十行》漫画集中有一幅“代写书信”的漫画,其文字是这样介绍的:代写书信的人在邮局门口,或者在城门口,以及其他闹市街口,摆一张条桌,两张板凳,就可以工作了。只不过是要在桌上放一块“代写书信”的牌子。民国时期中华路邮局门口的书信摊有一溜排,夫子庙广场也有好几张桌子。不过老先生都是用毛笔书写,信纸上一排排竖行小楷,显出写信的老先生书法功底不凡。后来代写书信的老先生们都开始用钢笔了,那时叫自来水笔。在中华门城门口代写书信的摊子一直没换地方,农民进城,马上就有人为他们写信,那些农民是十分高兴的。水西门、通济门等地都有代写书信的摊子。邮局门口的生意最好,以四五十岁的妇女居多。她们一般都梳着巴巴头,穿着大襟斜扣袄,说起话来“啪啪啪啪”的,像放机关枪似的直响。老先生边听边问,笔下不停地写,等妇女讲完了,信也写好了。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句话出自诗人木心的《从前慢》,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如今,人们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方式快速地交流和传递信息,思念和离别也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也许你的第一封情书是从邮筒寄出的,也许你创作的第一篇稿件是从邮筒发出的,也许“内有照片,勿折!谢谢!”“内详”这些信封背面的文字带给你的惊喜和快乐,你已经不记得了。

杨应奇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报》原首席记者、江苏记者站站长。现工作于江苏省纪委监委驻省委统战部纪检组。著有作品《闲数落花》等。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