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写的江苏文化”,大型民族管弦乐《江风海韵》昨晚在宁奏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2 12:37:00
1日晚,大型民族管弦乐“江风海韵”——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原创作品音乐会在江苏大剧院奏响。不少观众表示,通过音乐感受到了江苏清新秀丽的特色意象,展现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江苏气质与中国气派,吕四与徐州号子、南通通剧等的特色音乐元素也特别亮眼。
《江风海韵》由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策划,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任项目负责人。创作团队由著名作曲家张朝领衔,汇聚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80后”中坚力量——谢文辉、温展力、王东旭、商沛雷、贾悦,并特邀青年作曲家郑阳、黄凯然加盟。昨晚的演出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 演出前,主创团队接受媒体采访,揭秘音乐作品背后的幕后故事。
作品呈现的音乐画卷贯穿苏南、苏中、苏北,从序曲《水墨江南》徐徐铺陈,然后是《江南吴歌》《云·水镜》《风波引》《毓秀金陵》《濠河水韵》《细雨湿流光》 ,以气势磅礴的《江风海韵》作为终章,扣响时代主题,各乐章独具特色。
《江风海韵》以“江河入海”的壮阔意象,生动隐喻着文化的交融与汇聚,成功实现了“大写的江苏文化”这一宏观文化概念的音乐化表达,不仅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活化”与“再生”的有效途径,更奏响了一部跨越时空的江苏人文交响画卷。
“我就是江苏人,江苏有丰富的音乐资源,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创作一部反映江苏文化,体现江苏整体风貌的音乐作品。”王旭东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两次带领主创作曲家团队深入江苏田野采风,主要沿着南京、扬州、无锡、苏州、南通这条线,对全省各地域、各类型的代表性传统音乐进行了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在《江风海韵》创作中,运用民族管弦乐的丰富表现力结合当代作曲技法,对传统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高缨介绍表示,作品会让江苏观众尤为亲切,里面有很多江苏元素,比如江苏民歌,还有评弹、昆曲等元素,进行了现代融合,“《江风海韵》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很耐人寻味,秀美之外也很雄浑”。
“这部作品是我们继《敦煌》和《水浒》主题创作后的又一次集体创作,汇聚了8位优秀的青年作曲家,通过8个篇章来展现从江南到江北的不同音乐风格。”张朝告诉记者,扎根到人民当中,去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才能够将切身感悟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去,此番《江风海韵》赴江苏大剧院首演,希望作品不仅展现江苏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城市新貌。
指挥家彭家鹏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他告诉记者,这次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非常有意义,“中国的交响乐经典作品少,尤其民族管弦乐就更少了,此次中国音乐学院启动的这一创作计划,对推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有很大帮助,是一个重要引领”。
谈及音乐作品本身,彭家鹏更是表示,中国音乐学院这次带来的学院派作品非常用心,“他们两次来江苏采风体验,音乐创作也一定要有生活体验,体验江苏的风,江苏的雨,江苏的美食和风土人情和人文底蕴,是非常重要的,经过消化和酝酿,再与学院派的作曲技法相结合,想不好听都难。”作为指挥家,他说,这场音乐会让观众很感动是可以想象的,8个篇章风格迥异,但一听都很亲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拍摄剪辑 | 杨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