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文博 | 《凡人修仙传》中的神风舟,江苏这家博物馆也有一个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6 16:47:00

近期,由杨洋主演的古装修仙剧《凡人修仙传》热播。剧中,主角韩立用墨蛟的蛟鳍和尾部炼制了一款神风舟,速度比御剑飞行还要快很多。乘飞舟,翱翔于宇宙,俯仰天地,令人生羡。而这款神风舟,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也有一个,它就是元代朱碧山所制的银槎杯。两者相比,相似度超80%。

实习生 江雪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元·朱碧山款银槎杯 故宫博物院藏

“神风舟”是《凡人修仙传》主角韩立早期修仙的重要法宝之一,由韩立同南宫婉在血色禁地中联手杀死的妖兽墨蛟的蛟鳍和尾部炼制而成。这款飞行器多次助他逃脱险境,他也由此被网友称之为“韩跑跑”。

在原著中,这款飞行器是一叶独木小舟的模样;在动漫版中,它也被设定为柳叶状青色小舟。而在真人版中,它被做成了一段古雅的枯木模样,与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所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银槎杯有80%以上的相似度。很明显,神风舟的原型即银槎杯。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袁炜告诉记者,银槎杯是该馆镇馆之宝,1994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整器长约22厘米,宽约7.5厘米,高约11.4厘米。该款银槎杯以“仙人乘槎游天河”为题材,将酒杯巧制成一叶扁槎,槎上一老人背靠槎尾倚坐,长须髯髯,前部有一开口,以作盛酒之用。杯身背面阴刻“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八字铭文。至正是元末帝惠宗年号,朱碧山为当时很有名的银器制作匠人。从这款铭文看,这件银槎杯为朱碧山在公元1345年制作完成。

  银槎杯背后题款

袁炜告诉记者,朱碧山是浙江嘉善人。他是元代著名金银器工艺家,在苏州藏书镇做银器制作生意,全国闻名,主要活跃于元代中晚期。张岱曾在《陶庵梦忆》中提到他:“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朱碧山制银槎杯现存世四件,极为稀少,故此特别珍贵。其他三件分别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清代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也记载他曾见过朱碧山制银槎杯:“元人所制银槎最奇古,腹有文曰至正壬寅,吴门朱华玉甫制。华玉号碧山。”这款银槎杯虽也为元末时所制,但比吴博所藏的这件,制作年代要晚17年。

吴博收藏的这款银槎杯,为1972年出土于乾隆年间刑部尚书、苏州人韩崶墓中,大概是他生前爱物。

 清·犀角雕仙人乘槎 故宫博物院藏

据吴文化博物馆馆方介绍,“仙人乘槎”是古代器物制作常见题材。槎,即水中浮木,后成小筏代称。“仙人乘槎”即有乘坐小筏登仙而去之意。

既是登仙,为何不是飞升,而是乘槎呢?原来,古人遥见大海与星空想通,以为乘船可上天穹,所以会有驾船登仙的种种传说。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就记载,有海边之人“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二三十天后,就到达了一座城郭,看到了织女和牛郎。

东晋王嘉所作《拾遗记》,还记载“贯月槎”,说尧舜时期,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 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 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这条史料一般为研究科幻史或地外文明的人所关注,他们常将文中的槎解读为地外文明的飞船。但如果单纯从文字解读,这里的“槎”就是仙人所乘坐的浮于海上的交通工具。

在这些神怪故事里,乘槎的人原本并无姓名,但在流传的过程中,却被明确安在了张骞的头上,仙人乘槎变为张骞乘槎。何以如此?学界对此多有研究。原来,《史记》中有张骞为寻黄河源头到达昆仑山的史实记载。而到南梁时,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到:“张骞寻河源,得一石,示东方朔,朔曰:‘此石是天上织女支机石,何至于此?’”张骞寻找黄河源头,一不小心就寻到了天河。

这一说法和前面的神怪故事相结合,张骞就从历史人物变为神话人物,一个海边乘槎抵达天宫的无名之人便成了有名有姓的博望侯张骞。

学者高超认为,将仙人形象附会为张骞的时间约在南朝刘宋朝到萧梁朝的100余年间。他深究了背后的原因,认为“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为产生于东汉末年的道教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土壤。道教通过描述仙界的存在证明得道成仙的可能,带动泛海、游仙之类的故事风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将著名的历史人物与得道成仙之说融合,可以让这一类传说更具有说服力,吸引信众的相信”。

当然,也有人对“张骞乘槎”之说表示怀疑,认为“纵出杂书,亦不足据”。宋人周密就曾对此说加以批驳。他说:乘槎之事,自唐诸诗人以来,皆以为张骞,虽老杜用事不苟,亦不免有“乘槎消息近,无处问张骞”之句。按骞本传止曰“汉使穷河源”而已。周密还说,张华《博物志》中没有明指为张骞,宗懔作《荆楚岁时记》言明是张骞,不知何据。

 元·朱碧山款银槎杯 故宫博物院藏

但类似这样的批驳完全阻止不了“张骞乘槎”的流行,它反而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在诗词、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上屡有表现。在元代,“张骞乘槎”故事进一步和世俗生活融合,出现在大众文艺中。像《江州司马青衫泪》等杂剧,“他便以莽张骞天上浮槎,可原来不曾到黄泉下”等表现“张骞乘槎”的词句比比皆是。而且这一时期“张骞泛槎”形象更是出现在酒杯、笔洗等器物上。

到了明清时期,“仙人乘槎”形象还出现在瓷器、玉器、犀角器、竹木器等工艺美术品中,槎形器物更是大量出现,清宫中就收藏有多件类似题材的银槎杯,均为清代仿造。后来这一题材更被赋予吉祥喜庆色彩,有“寿诞绵绵,长生不老”的寓意。

仙人乘槎也好,张骞乘槎也罢,都是要到天上去的。槎,用来乘坐登仙之用。《凡人修仙传》里的神风舟,是修仙之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槎与神风舟,功用是相同的。或许正因为此,剧组方才会从万千文物中找到“槎”来做“神风舟”的母本吧。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