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战场》② | 延陵大捷:伟大胜利在江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9 10:37:00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扬子晚报、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倾力推出“不屈的江淮”系列微纪录片——《无名战场》。我们重返江苏境内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日作战地——无名的小战场、被岁月尘封的小战斗与民间抗争的历史发生地。钩沉史料,对比今昔,以镜头重拾烽火记忆,定格作战地村镇跨越八十载的沧桑巨变,向无数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无名牺牲者与抗争者,献上最深切的缅怀与敬意。
一
贺东根74岁,2010年退休后便守在贺甲战斗纪念馆、贺甲烈士陵园,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向前来祭扫缅怀烈士的人们讲述80多年前惊心动魄的延陵大捷。
那是1939年11月8日凌晨,丹徒宝堰镇日军约三四十人“扫荡”回巢,途经塔路头村。8时许,林胜国率领丹阳独立支队决定在此伏击!延陵大捷由此拉开序幕。
丹阳史志办原副主任科员赵卫宁介绍说,当年战斗首先在塔路头村打响。当时敌人遭到了林胜国的独立大队伏击以后,死伤10余人,敌人见势不妙,立刻抢占了塔路头村附近的城河山制高点。就在这时,段焕竞率领新6团赶到,敌人一看新四军的正规部队上来了,赶快逃入不远处的贺甲村。
贺甲位于丹阳西南,是一个60余户的小村庄,这里沟塘密布,地形复杂,有利于隐蔽伏击。
中午时分,突然这一带响起密集的枪声。敌人一个中队冲过了新四军的警戒线,进入了贺甲村,与村里的残兵合并一处,随即组织突围。敌军以轻重机枪开路,再次冲上城河山,试图在这里建立阵地。而就在这个危急时刻,王必成率领老二团一营和三营赶到,又把敌人打回了贺甲村。
当年的贺家村被水四周环绕,进出村只有一座小桥,敌人占据贺甲村后就死死守在桥边。新四军反复冲杀,一直未能取得战果。到傍晚时分,天空作美,下起了雨,王必成随即命令战士在上风口点起一堆湿稻草,产生浓浓的烟雾,漫过小桥,挡住敌人的视线。新四军趁势冲过小桥,开始了贺甲村的争夺战。
贺甲战斗旧址纪念馆讲解员屠玉指着墙壁上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弹孔告诉记者,这都是当时新四军与日军激战所留下来的弹痕,由此可见当年的战况是多么激烈。
当时,敌人龟缩在贺甲祠堂,新四军从半夜10点开始发起总攻,“这个时候时间已经非常紧了,日军在金坛丹阳方向的两路援军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王必成要求在天亮之前一定要拿下贺甲祠堂,为此他们召开了诸葛亮会议。”赵卫宁介绍,最终指战员们提出可用长竹竿绑上集束手榴弹对贺甲祠堂进行爆破。随后行动开始,直到凌晨,终于在祠堂的房顶和东面炸开了一个大口子。日军的武村中队长知道贺甲祠堂无法再坚守,便从东面的墙洞往打谷场上逃窜。新四军马上冲上去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肉搏。最后终于把敌人全部消灭在打谷场上。而新四军也有40多人倒在了血泊之中。“这场战斗历经了28个小时,是当时江南最大的歼灭战。前后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塔路头村伏击战,第二个阶段是城河山争夺战,第三个阶段是贺甲村内争夺战,第四个阶段是贺甲祠堂攻坚战,第五个阶段是打谷场上的歼敌战,此战共歼敌168人,生俘3人。它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争,巩固了茅山的抗日根据地。”赵卫宁说。
捷报飞传!这一战,延安总部、新四军军部通电嘉奖!上海报章盛赞:“伟大胜利在江南!”
二
在这场战斗中,军民团结一心。战斗中,百姓自发地将米饭与开水送到阵地,战斗后,又自发地为牺牲的新四军敛骨埋葬。
贺东根是土生土长的贺甲人,从小就是听着贺甲战斗的故事长大的。从贺甲村党支部书记任上退休后,他成为第四代贺甲烈士陵园的守墓人。贺东根指着陵园最后的三座墓碑告诉记者,里面就埋葬着在贺甲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烈士。“战斗结束以后,10号下午,我们老百姓就在保长的带领下,自发地用自家的门板、床板把我们新四军的遗体收集起来,抬到我们贺家祖坟边上去埋葬。新四军埋葬在这里以后,我们的贺家祖坟就不叫祖坟了,就叫新四军坟。上祖坟的时候,我们也都会特地到新四军坟上去祭扫。”
上世纪60年代,贺甲烈士陵园建好后,贺甲村村民又将新四军遗骸移葬陵园。“一共76位新四军战士的遗体。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讲,当年他亲自参与抬、葬新四军遗体。我爷爷抬了两天就哭了两天。好多战士都是二三十岁的小年轻。他们姓甚名谁,家在哪里,根本无人知晓。”贺东根沉默了一会,说道:“我想,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当年建烈士陵园时,贺甲村的党支部非常重视,一声令下,老百姓全力以赴地支持。贺东根记得很清楚,建陵园里的那座亭子时,当时物资非常紧张,水泥、黄沙、砖,都非常稀缺,“但我们老百姓自发地将自家的砖、石头,用小车子推到这个地方,无偿地奉献出来,有的连自家门口的石条都抬过来。为了能把陵园建好,大年初一,我们老百姓自发地来平整土地。”
为什么退休后想到要来管理陵园呢?“因为我对陵园,对贺甲烈士有特殊的感情。在贺甲战斗当中,我们死了4个老百姓,日本鬼子的残忍,我们老百姓都看得清清楚楚。解放以后,陵园建好以后,一代一代的接着管理。到我退休以后,我也非常乐意从事管理陵园工作。”
在和前来祭扫烈士的中小学生讲解时,贺东根非常用心。“为什么?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弘扬我们红色精神,教育我们子孙后代,我跟他们讲解的时候,讲了一句话,只有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强大以后,我们才能有和平的希望啊。”
延陵的枪声,穿透八十年光阴,依旧铮铮回响。这一战,以弱胜强,载入史册。是智勇的结晶,更是人民伟力的证明!
看今日延陵,稻浪翻涌希望,书声孕育未来。那冬日的冲锋,寒夜的坚守,已化作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民族的记忆长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冯秋红
出品人 刘大颖 杨中华
监制 孙庆 刘立军
策划 冯秋红
统筹 沈萌溦
编导 杨恒国
文案 臧磊
拍摄 杨恒国 朱信智
剪辑 赵岑
鸣谢:丹阳市史志办公室
出品:扬子晚报
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指导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