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新文章为何能进教科书——专访《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作者王宏甲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5 18:40:00
2025年秋季开学,八年级语文教材将迎来一篇新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这篇课文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根据其著作《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相关章节改写而成。
作为一篇新课文,它讲的是什么?又为何能入选教科书?
一
“应该讲,从写作《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到入选教科书,它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谈起两次书写大科学家南仁东,王宏甲内心充满了感激。这次书写经历,不仅让他集腋成裘,以一个又一个细节高密度还原南仁东素简的人生经历,同时还让他走进南仁东丰盈的精神世界。
南仁东是中国国家天文台科学家,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即天眼项目)。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去世,11月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王宏甲接到中宣部的任务,采写一部反映南仁东生平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
“我也不知道是谁推荐我来写南仁东的。当时我首先感觉到被信任,但同时也很忐忑。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过南仁东这个名字,对他一点都不了解,同时也不可能再采访到他;而中国天眼是一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大科学工程,我又是一个外行,深怕辜负了这个光荣的任务。”王宏甲回忆说。
怀揣着这份惴惴不安,第二天,王宏甲就出发前往贵州天眼科普基地实地采访。他先后采访了所能采访的人,包括南仁东的同事、学生、同学、家人、朋友,甚至天眼科普基地的炊事员。“很多人跟南仁东的接触都只是阶段性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他的一生都讲出来,每个人的讲述又都是碎片式的,采写难度可想而知。”在历经几个月的艰苦采访后,王宏甲得到了可称之为“浩繁”的片段,再穿针引线将南仁东的一生完整地再现出来。
在采访中,很多细节让王宏甲为之感动。
“南仁东身患肺癌,治疗出院后回到基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炊事员为给他增加一些营养,做了一条鱼,但南仁东不吃,他说因为吃鱼要剔骨头,浪费时间。”王宏甲说,“他那个时候就计算着还剩余多少时间了,他想要在活着的时候把项目做完。”
让王宏甲深为震撼的还有一条狗的故事。天眼基地建在大窝凼,这条狗就叫凼凼。它跟南仁东感情最好,陪着南仁东经历了“中国天眼”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跟着南仁东走遍了工地。南仁东去世后,狗仍在四处找他,工地找不到,就到外面找。后来有两三个月没有回来,大家都觉得这狗肯定没了。可是在一个十五的晚上,人们半夜听见狗叫,它就蹲在中国天眼高高的圈梁上,对着月亮叫,其声之悲,催人泪下。
“在我那么长时间的采访中,我能体察到,南仁东就活在他的同事和学生们的心里,活在周边村庄的农民心里。没想到狗对他的感情也这么深。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作不朽。”这让王宏甲有了动笔的冲动,于是就有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2019年3月,该书出版。四年后的春天,王宏甲又接到教育部统编教材部门的电话,他们请他据《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改写出一篇文章。“我同样不知道是谁读了南仁东传记,不知出自哪些老师的推荐,最终国家义务教育教科书编修委员会决定,让我改写出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来,进入教科书”。
这是一个非常精致的短篇人物传记,“你看司马迁写的史记,几乎都是短篇,人家能够把一个人物写下来,我们也应该可以,当然司马迁起码写五六千字、七八千字,但是现在我想努力一下。”王宏甲说。文章涉及南仁东每个阶段,但王宏甲用不少细节来带出人物的成长经历。比如南仁东少年时期很爱玩,学习成绩不是很拔尖。读中学时,老师看到他的潜力,于是在某个星期天,把他叫到家里,聊了一天,让他树立了志向。南仁东从那以后发生改变,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入读清华大学。
王宏甲认为,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入选教科书,一是题材,“是南仁东所做的天眼很重要。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成就最早最好的一个国家,但是到了16世纪的时候,中国落后了。现在,中国人经过努力再次走到了世界观察宇宙的前沿。”二是文章体现了“自力更生”“少年励志”等昂扬向上的思想意义。“很多人都说人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说人生未必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可以赢在转折点上。这个转折点往往就在你立志的时候,南仁东就是从他励志的转折点上胜出的”,“应该说,这篇文章的入选,给初中生读是合适的”。
在教科书中,这篇文章后面还有一篇《怎样写传记》,其中对《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做出了客观评价:“作者基于日记、档案、访谈记录等材料,真实还原了南仁东一生的主要经历,又借助合理想象,表现传主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过目难忘。”
二
王宏甲被选出来为南仁东写长篇报告文学并非偶然。
从1979年来,他初入文坛,就涉足报告文学领域,后来虽有一段时间侧重于写小说,但在1990年后,他又转向了报告文学创作。
“我发现信息时代到来,人们认知一个真实的社会尚且费劲。这个时代人们要求阅读真实的故事,渴望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我们四大文学体裁,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诗歌主要表达的是思想、是激情,它不容易叙事;散文也不容易承担大的叙事,报告文学就需要有更多的担当。过去,报告文学认为是轻骑兵,在我看来,当今它不仅要有轻骑兵,它还应该有“黄钟大吕”,在新时代更多地承担起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使命。”王宏甲想用他的笔去反映一个正在快速地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世界。
2000年,王宏甲出版《智慧风暴》,讲述计算机时代到来,正在风暴般地改变世界。“我看到许多技术正在死去,许多新知识正在诞生,计算机取代齿轮的时代出现了。”这是他写这部书的主旨。由于这部书的前瞻性与引领性,书一出版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书连播,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智慧风暴》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接着,王宏甲又写了一部《新教育风暴》,“19世纪的教育,整个中国都在学四书五经;20世纪你就必须学文史地数理化,否则这个国家没有工业,就站不起来。在计算机取代蒸汽机的时代,就要在新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它不是对过去的教育进行改革的问题,而是需要创造计算机时代的新教育。”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鲁迅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王宏甲说:“文学的意义不在于反映个人有多少文学才华,而在于能对社会发挥多少作用。比如《新教育风暴》向全社会报告,在计算机取代蒸汽机,风暴般地改变世界的时候,教育必然发生重大转型,即举国需要创建信息时代的新教育,整个社会将在此基础上出现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还在老地方辛苦教学,就好比刻舟求剑。”该书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再次全文连播,中央电视台还拍成了30集电视报告文学片向全国播放”。
《新教育风暴》在全国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我国新世纪的教育转型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王宏甲认为,这是报告文学在社会生活当中应该产生的实际作用。他说:“好的报告文学,需要你能透过真实发生的事件,写出时代发展的本质和趋势,还应当把现实上升为艺术。”在他看来,报告文学不仅是写正在发生的事情,还可以报告出将要发生的事,它具有前瞻性、引领性。
以此看,王宏甲撰写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改编成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并不偶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