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新书|《绞刑架下的报告》:永恒闪耀的理想与信念之光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5 15:49:00

1943年春,布拉格的庞克拉茨盖世太保监狱里,伏契克决定动笔写一部关于人的报告。在看守的帮助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用铅笔头写下了一百六十七页手稿,名为《绞刑架下的报告》。6月10日,他被押往德国,随后被判处死刑,9月8日在柏林狱中遇害。


对很多70后、80后读者而言,伏契克和《绞刑架下的报告》这两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作品第三章《267号牢房》曾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是几代人共同的回忆。这本以生命写成的书用冷静而炽热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监狱中的残酷现实、战友的英勇无畏、集体的团结友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洋溢着胜利一定属于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新版《绞刑架下的报告》。《报告》首位捷克语译者蒋承俊曾说:“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特别是对那些不曾经历过反法西斯战争的青年一代,起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如今我们翻开这本书,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字里行间蕴藏着的理想与信念之光。

267号牢房从门到窗只有七步,被逮捕后迭遭刑讯逼供的伏契克和另两名难友被关在这里。然而牢房里的生活不是灰暗的,而是一直在歌唱:“我们就这样歌唱,正如人们长久以来一直歌唱一样,正如人只要还身为人就会歌唱一样。”伏契克记录了监狱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忠诚地为了未来而战斗的人都是一座石质的雕像,而每个想要阻挡革命洪流的人都不过是个正在朽烂的小人偶。这是一部关于人的报告,一份反法西斯战争的证言,更是一曲对自由、尊严和人类信念的颂歌。

《报告》1945年在捷克斯洛伐克首次出版,截至目前已推出四十版,还被翻译成八十多种语言,发行数百万册,成为全世界进步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此前绝大多数版本都经过了删改,直到1995年评注版的问世才让这部作品真正地重见天日。两位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档案、书籍、访谈记录,采访了在世的证人,留下近两万页文档,最终形成一百六十条注释。这些注释包括所有相关人员生平介绍、手稿原貌、删改细节,公开了诸多此前公众无法获得的信息,使95评注版成为《报告》权威版本。人文社新版《报告》即基于这个版本重新翻译,完整呈现伏契克作品原貌。译者蔡晓光利用十年在欧洲的时间,在工作之余了解并厘清《报告》背后的真相,为新版撰写了附录长文,全面介绍伏契克生平,深入解读《报告》成书和流变过程,纠正了若干此前版本造成的误解。

尽管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伏契克的文字却从未因时间而褪色。他用《报告》在黑暗中点燃的精神火炬,提醒我们铭记那些以生命守护光明的英雄,也提醒我们:理想与信念的光芒,永远比绞刑架更有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