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微观察|热播剧中惊现剧本,观众该“容错”吗?业内人士解析《赴山海》“剧本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9 09:06:00

剧本在电视剧成片中不止一次“现身”,热播剧《赴山海》由此引发相关讨论。面对成毅由此招致负面评价,编剧李正虎力挺表示,“演员现场拿着剧本是很正常”,这一说法于9月17晚登上热搜。

演员现场拿着剧本很正常,靠谱吗?

“可以怪剪辑穿帮,怪导演审片不严谨,但是上升到演员不敬业,不背台词就明显在带节奏,太过分了。哪个演员现场不看剧本?哪个演员上场前部在背台词?谁规定演员必须提前把台词背后,现场就不能看剧本了?而且他是男一号,一部剧几百场戏,十几万台词。还有,拍摄时导演、主演和编剧,会因为各种原因现场改剧本的,也就是俗称的出扉页。现场改了剧本,现场背一下台词,有什么问题。再说镜头穿帮的问题,一部剧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几个穿帮镜头在所难免。”

那么李正虎说的情况存在吗?采访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双方观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绝对的真相。演员在现场是有一本剧本的,哪怕他已经背熟台词了,现场他也会看剧本巩固一下,更好地琢磨一下这个角色。敬业的演员,哪怕背得再熟,也是剧本不离身的。所以,业内人士认为,编剧李正虎说的应该就是这种理想状况。

但是观众为何对演员抱有那么大的“恶意”?业内人士给记者分析,观众可能基于对于年轻演员的偏见,看你的台词表现,觉得你是不是事先没有做任何功课,导致你现场无法脱离剧本,现场拍哪场强记哪场,观众认为透过“剧本门”,看到的是这个真相。

按照一般规范流程来说,是剧本先写完,然后到现场拍。但实际情况现场肯定会有调整,一般剧组都会配备跟组编剧,根据导演的要求进行调整,这就是编剧李正虎所说的“扉页”。一般剧组都会有,但比例不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很多剧组可能先拿到前几集剧本,边创作边拍,还有的情况是因为原剧本需要进行修改,但要把项目先做起来,不要错过机会,导致“扉页”的比例越来越高。

业内人士表示,影视拍摄中也会遇到一些乱象。比如演员为增加自己的戏份,会找编剧对剧本进行修改。还有大牌演员没有时间背台词,他就会现场看一段拍一段,甚至会出现背不出台词报12345的情况,就是此前圈内被诟病的“数字小姐”。这肯定是不符合演员规范的,因为把台词提前背好,这是演员的基本功,早二三十年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关于穿帮,观众是否真的“零容错”?

所以,双方都认定自己看到的是真相,实际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但不管演员随时随地拿着剧本的原因是什么,把剧本拍进正片都是制作方的问题,这是不应该的,这不应该被洗白。“观众不管你什么扉页,只看你最后成品。”

当下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观众从 “被动观看” 变为 “主动解构”,有人专门剪辑 “穿帮合集”,用倍速播放、放大镜头等方式捕捉细节疏漏;弹幕文化则让 “实时挑错” 成为常态, 这种 “全民监督” 让穿帮的 “隐蔽性” 大幅降低,以往可能被忽略的小疏漏,如今会被无限放大。但这并非 “观众变苛刻”,而是影视行业在 “内容为王” 的要求下,观众对 “专业性” 的期待值已大幅提升。

“男主手边露出剧本页”“古装剧惊现塑料瓶”“民国戏飘过信号塔”……影视剧中的穿帮镜头,其实从未脱离观众视线。回溯这些被戏称为 “影视 bug” 的细节疏漏,看似是创作链条上的偶然失误,既烙印着影视工业的发展轨迹,也藏着创作态度、媒介生态与审美变迁的密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视剧中,穿帮多与技术条件的匮乏直接相关。背景里有吊威亚痕迹,当时国内影视行业尚无成熟的特效技术,威亚去除需依赖后期手动修图,而胶片拍摄的成本限制又导致 “一镜到底” 难以重拍。但观众对这类穿帮多抱以宽容,因其背后是创作者在有限条件下的艺术探索。

2000 年后,影视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产量激增带来的 “快节奏创作” 催生了新类型穿帮。古装剧里 “清装剧出现明代家具”“唐宋背景响起清代歌谣” 的历史错位屡见不鲜。这一阶段的穿帮,本质是 “工业化速度超越专业度” 的产物。

如今的影视行业,穿帮更多指向创作态度的松懈,高投入与低细节的反差,让穿帮从 “技术遗憾” 变成 “态度争议”。也有部分剧集将资金集中于演员片酬与宣发,压缩制作与后期成本,也导致穿帮频发。

细节的严谨性是影视叙事成立的前提, 这种 “细节破防” 会直接消解艺术感染力。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对 “非致命穿帮” 保留一定容错空间。过去的影视经典中也会出现现代电线,但并未影响其成为经典,观众更在意剧情的细腻、人物的鲜活,而非 “零失误” 的机械完美。

“容错” 的前提是 “态度真诚”,“在关键处较真” 的态度,让观众愿意包容无伤大雅的小疏漏。反之,若剧组在核心细节上敷衍,如抗战剧出现 “手撕鬼子” 的神剧情,却要求观众包容 “道具穿帮”,则难免引发反感。

穿帮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 “是否允许失误”,而是 “是否抱有敬畏”:敬畏历史、敬畏行业、敬畏观众。穿帮这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道具的疏漏、流程的缺失,更是创作初心的存废。用专业精神打磨细节,用真诚态度对待创作,才是回应争议的最佳方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剪辑 周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