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长夜膠膠——抗战中的胡小石先生”专题展南大开幕,众多抗战主题作品首次公开展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7 14:06:00

9月26日,“长夜膠膠——抗战中的胡小石先生”专题展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校史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展现南大师生以天下为己任,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而举办。

展览开幕式上,胡小石先生外孙、剑桥大学终身教授初大平,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东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任利剑,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赵彦国,南京胡小石故居纪念馆馆长吴懋楠,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副总编吴晓梅,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统战部部长闻羽,图书馆馆长黄贤金,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文学院教授吴新雷、王立兴、程章灿,博物馆副馆长赵东升,校团委副书记陈海懿等参加开幕式活动。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研究室主任王俊主持。

本次展览由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文学院主办,南京大学档案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承办,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协办,并得到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胡小石故居纪念馆及学界、收藏界和胡小石先生家人的大力支持。

四篇章展现胡小石抗战时期文化担当

展陈汇聚了胡先生家属、南京胡小石故居纪念馆、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以及南京大学图书馆、档案馆、文学院等单位多年收藏保存的论著、演讲手稿、诗歌、书法作品近60件,还包括了胡小石先生在南京大学及其前身学习工作的部分珍档和文献。尤其是胡小石先生关于抗战主题的各类作品、珍档、资料多为首次公开。

展览分为“弦歌不辍”“国难诗史”“毛颖剑锋”“万金家书”四个篇章,生动展现了胡小石先生在抗战时期的学术坚守与文化担当。

“弦歌不辍”是对学术阵地的坚守。抗战爆发后,胡小石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昆明等地,继续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坚持在烽火中传承文化,撰写了《楚辞郭注义徵》《经典释文》等学术著作,深入发掘民族文化精髓。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抗战大后方,他坚持为学生讲授甲骨文、金文、楚辞、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国学人才。他常说:“文化不亡,则国家不亡。”在课堂上,他常常借古喻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国难诗史”以诗抒怀,记录国难。他创作了大量关切时事的诗篇,如《桐泪二首》诗稿、《哭瞿安》、《秋迥》诗卷等作品,从悼友之痛到物哀之思,展现了他超越学者身份的细腻情感。诗作兼具“诗史”价值,记录民生疾苦与山河破碎,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毛颖剑锋”展现书家报国,以笔为剑。他为《国难特刊》《新民族》等抗战刊物题签,通过书法艺术传递民族精神,鼓舞民众抗争。其书法作品刚劲有力,蕴含着对侵略者的愤慨和对胜利的期许。

“万金家书”呈现家书中的家国牵挂。烽火八年,父子远隔滇渝,彼此无时不在日机投弹轰炸、机枪扫射之下。在与家人的通信中,他既关心家人安危,也忧虑国家命运。家书成为传递情感与信念的纽带,体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责任与担当。

专家学者共话胡小石精神遗产

开幕式上,陈云松表示,胡小石先生是南京大学办学历史上的一位重要见证者和建设者,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和高洁的风骨,为南大文科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次展览以胡小石先生抗战诗作中的“长夜膠膠”为主题,不仅真切反映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更象征着胡先生等一代学人,在漫漫长夜中坚守文化星火、期盼民族黎明的精神境界。他期待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让先辈的精神光芒,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继续生根发芽。

徐兴无介绍了胡小石先生在抗战期间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总结了南京大学围绕胡小石先生所开展的学术工作和展览活动。他指出本场专题展让大家对胡小石先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填补了对胡小石先生在抗战时期学术成就、艺术成果等的研究宣传。他强调,胡小石先生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到民族、文化和历史之中,给我们留下了特别丰厚并具有典范价值的文化、道德和精神遗产。

吴懋楠表示,自己是一位被胡小石先生人格与学术精神深深打动的守护者,这些在战火中幸存的作品真正价值在于被研究、被展示、教育引导更多的后辈学人。他认为,胡先生的作品在自己曾经学习生活、治学育人的学术殿堂里展出,才能更能凸显这些藏品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赵彦国表示,胡小石先生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与文化传承,是中国书法艺术传承的重要人物,需要深入的解读、研究和宣传。他期待着省文化馆在未来不断加强与南京大学的交流互动,共同面向全社会宣传好以胡小石先生为代表的名家大师,推动书法文化的普及与深度传播。

文学院教授吴新雷、王立兴在展览现场

在场领导与嘉宾共同为本次展览开幕剪彩,随后师生校友跟随专家学者移步展厅观展听讲。

据悉,本次展览从9月底开始,将延续至12月底。实习生 雍茜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