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后首次回南京!国庆假期去看塔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7 18:19:00
2025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迎来开馆十周年。将于10月1日启幕的《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通过文物、文献、影像、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呈现中西视角下琉璃塔形象,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展出。26日晚,记者提前一探究竟。
当建筑不再存在,遗址还有什么价值?
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于1428年。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奇观”,它曾是南京的城市地标,也是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之一。1856年琉璃塔被毁之后,其形象从“举世奇观”转变为难以忘却的“文明记忆”。2015年,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文化遗产的形态被长久保护,永续传奇。时至今日,其形象已成为经典符号,不断被研究、使用、传播与创新。
本次展览的出发点,正源于琉璃塔毁灭后的追问。“琉璃塔虽已消失,但它作为文明的记忆与城市精神的符号,仍能激活公众的集体记忆。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梳理与再现,让观众重新感知琉璃塔的历史与价值,推动社会共同保护与传承。”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介绍道。
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后,被无数次的吟咏、描绘、传颂。17世纪,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的插图使西方人第一次直观的“看到”琉璃塔,从此“南京瓷塔”的美名在西方广为流传,成为“中国风”浪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本次展览通过回溯琉璃塔数百年来被不断“观看—描绘—再创”的历程,揭示其从城市地标逐渐演变为全球文化符号的关键轨迹。展览分为五大篇章:“序章:重返历史现场”以1871年拍摄的遗址影像开篇,带领观众直面琉璃塔的消逝与留痕。“第一章:琉璃塔影”回望建造初衷,以原塔构件与流散海外的琉璃碎片影像,还原了永乐时期宝塔的建筑风貌与工艺细节。“第二章:永恒地标”聚焦一座中国宝塔,从南京到世界的全球旅程。“第三章:世纪巡礼”讲述获大奖的琉璃宝塔模型首次归乡,续写着一座塔跨越世纪的记忆与传奇。“第四章:记忆生花”展现从历史走向当代,大报恩寺塔依然“生长”的故事与记忆。
展陈部负责人邱琳婉说:"尽管这座伟大的建筑消散在了战火里,但它的故事、精神和对后世的启迪永不磨灭。"
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 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藏
多件海外珍宝“回家”,见证中西文明对话
此次展览最受瞩目的展品是“漂泊”110年后首次归乡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它由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制作,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博览会后被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收藏,直到2024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特展中再次现身。
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丹尼尔表示:“这座塔模型1915年在世界舞台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能是许多西方人第一次接触中国建筑的机会。如今它来到了最适合展出的地方,在这里将得到最大化的欣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林家铭带来了相关研究成果,强调该模型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这不仅是一件展品的回归,更是一次跨越国界、跨越时间的文化合作案例。”
1991年不丹发行的14枚迪士尼联名邮票上,呈现了全球自然与人文奇观,设计采用迪士尼经典角色探索不同景点的场景,风格活泼生动。其中的中国元素除了中国长城,还有什么?其中一枚邮票描绘米奇和米妮在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前投掷石子的场景,背景为九层八面的琉璃塔,标注英文中国南京瓷塔,前景为明孝陵神道石像。
代尔夫特郁金香花瓶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藏
同样来自海外的代尔夫特郁金香花瓶,以“南京瓷塔”为灵感造型,是中西文明互鉴的产物,常被作为外交礼品文化交流的象征。荷兰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厂在致函中写道:“我们为与中国的长期联系感到自豪。希望大报恩塔与代尔夫特花瓶的相遇,能让这份连接更加牢固。”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历史“触手可及”
本次展览既有实物文物的直观呈现,也有数字交互与影像的创新融合,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可参与、可感知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让琉璃塔的形象在多元互动中变得生动可触。
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提供的琉璃碎片高清数字图像,使流散海外的遗存在虚拟空间中“重聚”,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琉璃塔曾经的风貌和精美工艺。
释迦牟尼佛塔砖 南京博物院藏
走进“琉璃塔影”展区,一方来自南京博物院的明代释迦摩尼佛塔砖,不仅让观众直面真实遗构的厚重,还能借助数字光影“走入”永乐时期塔内,身临其境般体验“每层布地以金,四壁皆方尺小释像”的历史场景。
“谁的过去”展区特别设置的老式幻灯机,则让观众亲手轮播底片影像,将一段段老城南生活印记投射在墙面,体验琉璃塔与城市记忆交织的延续。
《记忆生花》数字艺术装置互动效果
从记忆到行动,创新中守护文化根脉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琉璃塔历史的回溯,也是一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行动。
首届“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的获奖作品《记忆生花》《叩今铃·见古风》《禅韵南都》首次落地展出。《记忆生花》主创李昱莹表示:“每个时代都用最好的方式去建造大报恩塔,而我们这一代,希望用数字创意让它继续生长。”这些作品通过数字技术赋予琉璃塔全新的展示语境,生动展现了青年一代在遗产保护中的创新表达。
公众和机构的多元参与也共同发挥作用。老城南居民捐赠的家书与共创的口述影像,延续了塔与城“过去的记忆”;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复刻的承露盘,则把百年前的守护化为今日的传承:“1887年,我们的前身金陵机器制造局曾建高台保护原物;今天我们用复刻让遗存重现,这是两代‘晨光人’对文化遗产的接力传承。”
大报恩寺承露盘(复刻件)航天晨光制作
26日,博物馆还举行了“重回长干里·捐赠仪式”,向参与琉璃塔相关文物捐赠的市民颁发证书。展览集中呈现的“重回长干里”全球文物征集的阶段性成果,成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珍贵见证。展览同期还发布了“重回长干里·古今同框”摄影倡议,号召社会公众记录遗址与城市的影像,共同守护文明记忆。
大报恩寺琉璃塔承载着时代的故事和城市的记忆。本次展览通过国际合作、公众共建、与青年创意,希望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从南京走向世界,共同延续这份人类的精神财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张楠 庆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