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范小青:苏州写了40年,也没有写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9 15:06:00

今年以来,“苏派小说大家”范小青接连出版四部著作:《漂去漫山岛》《朝去夕来人海中》《苏州故事》和《江山故宅》,有长篇新著,有中短篇结集。后两部著作与苏州紧密相关,《苏州故事》收录的多为她1990年代作品;而《江山故宅》则是她今年发表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写了40年,一直在写苏州,好像也没有写够。”范小青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时代变迁与写作风格之变

“《苏州故事》和我的《家在古城》其实是一个系列。”谈起《苏州故事》出版的缘起,范小青介绍说,2022年出版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时,她想起1990年代前后集中写了很多篇关于苏州的短篇小说,于是就从“这些小说中精选一部分,出了一本书”。

《苏州故事》收录的28篇小说佳作,都是范小青自己挑选的。这些作品不管是文笔还是文章主旨都极具苏州地域特色,书中故事既有老街巷里的家长里短,也有时代变迁下的命运浮沉。

“《家在古城》采用非虚构方式来切入苏州古城,勾画的是苏州古城的世纪变迁发展史;《苏州故事》虽然是小说,但我用的却是真地名,园林、街巷、店铺、饭馆……以及各种各样真实发生的社会场景”。在这部小说集里,厚重的历史感,与当代生活的鲜活气息,被范小青揉进同一片时空,而对一个个社会“横切片”的精细描摹,展现出苏州的当代变革。

上世纪90年代,“幽兰街”10多个卖布柜台,有八九个被卖瓷器的、卖玉雕的取代,从前店内只有布匹撕裂的声音,如今充斥着通过大喇叭循环不断的吆喝声,范小青敏锐地抓住这种吆喝声,因为她从中听到的是“改革开放的声音”;而在《旧事一大堆》这篇小说里,有一个在苏州做生意的外地人,想买一座名人故居。这样的故事,也只能发生在现在。


范小青的苏州书写,是和苏州城市的发展是共成长的。从对老街小巷和老苏州人的关注,到追踪外来建设者的精神状态,从范小青的小说里,总能“看到时代划过的痕迹”。

在范小青最近出版的四部作品中,还能看到她的写作风格的转变。范小青认为,写作其实是写作者和世界的对话。在《苏州故事》小说集里,她听从出版方意见,补入三篇新作品,让不少读者感到,“后面三篇跟前面的作品不像是一个人写的”。1990年代的作品情节淡化,更近于对“画面”的追求,而近期的作品情节比较复杂,故事性也更强,甚至有了悬疑意味。在《江山故宅》一书中,悬疑意味更为浓烈:古建筑专家言子陈为课题调研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苏州,同时也收到家乡街道的通知,本以为消失多年的老宅却依然存在,踪迹扑朔迷离……

在范小青看来,现在世界变得非常悬疑了,“我们每天碰到的事情都很难用一个什么真理,或者用句什么话去解释清楚,所以,也很难像过去那样去写作”。对于自己写作上的新变化,“我想和我们现在对时代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有关”。

事实上,从偏嗜市井生活的小巷故事到追求“碧螺春”式的淡味,再至近期小说中融入悬疑情节,范小青的写作风格一直跟随时代主动求变。而借用类型小说的悬疑元素,更像是她个人和自己的“较劲”。“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最不会写故事的,我的小说的情节性是最差的,但是近期,我恰恰在这个方面着力,我想像解谜一样去讲述一个故事,跟读者一起去探索”。


现实的累积,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好

范小青的苏州书写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在写作之初,知青、大学生、农民,都曾是范小青注目的题材。1985年初,在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后,她开始思考如何系统性地深入生活与创作,“作家不能真的坐在家里”,于是她主动走进苏州的居委会体验生活,并在区政府挂职。

也是在这一年,范小青看到一则消息,潘世恩状元府里的纱帽厅修复后建成了书场,居民可以在里边听评弹。范小青去钮家巷三号状元府实地考察,看到了当时居民在里面听书的情景,同时也看到了状元府里几十户居民的那种拥挤、嘈杂的生活状态。

“后来,我结识了潘世恩六世孙潘裕洽,了解了这座‘三落七进’的状元府昔日的恢弘,与当时她目睹的局促,形成强烈的反差,给我带来很大震撼。”范小青说,这段经历催生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这部小说成为她的成名作。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范小青“找到了写作的主题”,“我想可能也就是那一天,苏州的传统历史文化,在我这边打开了一扇门,我走进去以后,就一直在往里走,写了40多年,一直在写苏州的主题,好像也没有写够,到现在觉得还可以再写。”

从40年前的苏州小巷风情小说,到中年时期的“官场小说”,再到《赤脚医生万泉和》《香火》等等,范小青的写作始终立足当下,关注现实。在她看来,文学不能离开大地的滋养,文学的敏感,则在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

“我们的生活并不会每天都是惊心动魄的,有时候生活是很平淡、很平常的,但是我们的写作要从平淡和平常之下,发现它的不平淡和不平常。”而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常?“要学会热爱生活、用心生活,要善于培养从正常的背后看到不正常的能力,因为不正常才是文学作品的种子。”范小青说。

也正是这份用心,让范小青始终能捕捉到社会发展问题中的症结所在,同时也让她有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我们写作者有一个仓库,你的库存多少决定了你写作顺利与否。”而这个库存不是哪一次特意采访得来的,而是一直以来,每天都在积累的。“在积累的基础上,虚构就有了根底,想象的翅膀就会飞得远飞得高”。


最近新出的《江山故宅》是没有故事原型的,这个故事是慢慢“养成”的。它的养分就是范小青几十年的苏州写作的积累,尤其是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的创作,对这部书助益颇多。写《家在古城》时,范小青与当地政府、民间文物保护工作者、寻常老百姓等人物零距离沟通,边走边写,“因为那是非虚构写作,你写的每一栋古宅、每一栋旧房子,都必须要走进去,看它是怎么样的。”是它们“给我一片海洋,我就沉浸在这片海洋里,把《江山故宅》打造了出来”。

对范小青来说,无论是老苏州的古街旧巷还是新苏州的高楼大厦,苏州城再如何日新月异,它的文化底蕴一直都在,“一直影响着新老苏州人,一直存在于我们中间”。而苏州人内敛而坚韧、传统又开放的精神,始终弥漫在这个地方,也弥漫在她的关于苏州的作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