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国庆红里绽放 “志愿紫”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4 15:05:00

国庆长假期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庄严肃穆,亮眼的 “志愿紫” 穿梭在各个角落 —— 身着紫色马甲的志愿者们活跃在服务一线,或引导参观秩序,或讲解历史细节,或演绎和平乐章。八天时间里,335 位志愿者全情投入,承担文明引导、公益演出、点位讲解、宣传报道等多项工作,日均近 40 人在岗。“国庆红” 与 “志愿紫” 交相辉映,恰似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为这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勾勒出假期里最富温度的风景线。

新生力量:在服务中读懂历史的分量

对许多年轻志愿者而言,这个国庆的纪念馆服务,是一次从 “感受历史” 到 “守护历史” 的成长。南京农业大学大一新生李雨宸是纪念馆的新志愿者,他的岗位在一号门捐款献花点,负责向观众分发菊花。上岗前,他特意深入了解岗位背后的意义 —— 捐款将用于帮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每一朵菊花都承载着对遇难同胞的追思。“开馆后,观众们踊跃为幸存者老人捐款,那一幕特别触动我。” 李雨宸语气自豪,“作为在宁高校学生,能为远道而来的观众服务,能为铭记历史出份力,这份价值感远胜过疲惫。”

南京工程大学的金智楠同样带着初心坚守岗位,在雕塑广场做参观提示的他,始终保持着如站军姿般的笔直姿态。“小时候来参观时,只觉得心里沉甸甸的;现在穿上紫马甲,才真正懂了‘责任’两个字的重量。” 他记得有位老人驻足雕塑前,轻声向孩子讲述历史细节,“那一刻我更明白,我们的提示不只是维持秩序,更是守护这里的庄严肃穆,让每个人都能静下心与历史对话。”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彭可欣,这个国庆放弃了返乡计划,连续三天驻守场馆,先后在 “三个必胜” 专题展区、纪念馆入口处提供文明引导服务。“来服务前,我特意完整参观了纪念馆,之前还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心里满是沉重。” 彭可欣说,尽管每天要重复回答 “洗手间位置”“讲解时间” 等问题,但听到观众的一句 “谢谢”,看到大家认真聆听历史的模样,便觉得一切值得,“国庆在这儿守着这段历史,特别有意义。”

资深身影:以坚守传递历史的温度

在志愿者队伍中,不少 “熟面孔” 以丰富经验为服务注入深度,成为历史记忆的 “传递者”。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陆美婷曾在玄武湖参与志愿服务,如今在纪念馆预检口应对观众咨询时,始终从容不迫、彬彬有礼。“这里的观众需求相对集中,虽然要做很多重复性回答,但国庆期间的民族氛围让服务更有纪念意义。” 陆美婷说,每一次耐心指引,都是在为观众搭建了解历史的 “顺畅通道”。

文艺志愿者杨梦旭是纪念馆的 “老牌志愿者”,今年 3 月刚入选 “紫金草特殊贡献志愿者”。10 月 1 日上午 10 点,她在馆内为观众弹奏《啊!中国的土地》,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悠扬,时而似珠落玉盘清脆,引得不少观众驻足聆听。“国庆是充满家国情怀的日子,在纪念馆演奏,我带着最真挚的敬畏心。” 杨梦旭说,希望通过琴声触动观众内心,唤起大家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与生命的珍视。

小米青年志愿服务队南京分队队长刘亚东,加入纪念馆紫金草志愿服务队已两年多,作为高级产品运营经理、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仍挤出休息时间累计服务超 200 小时,还带动小米南京的同事计划加入队伍。今年国庆,他担任序厅点位讲解志愿者,“两年下来,各个点位的解说内容早已内化于心,讲解也越来越自然。” 在他看来,讲解不只是传递史实,更承载着 “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沉甸甸责任。

秦志红是纪念馆的资深志愿者,身为老红军后代的她,这个国庆在史实展厅第一部分做讲解,还忙着带新生代志愿者熟悉场馆。“传播历史真相,是抗战老兵后代的责任。” 秦志红语气坚定,“来这儿做志愿者,不只为了记住过去,更为了守护未来;不只为了留存记忆,更为了传承信念。” 她希望通过讲解,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让 “不忘民族苦难” 的意识深植人心。

志愿者的奉献,不止于场馆内的 “志愿紫” 身影。节日前夕,近 30 位志愿者已分批行动,带着精心筹备的慰问品走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中。他们倾听老人口中的岁月故事,记录珍贵的生命记忆,更送上节日的诚挚祝福,将纪念馆的缅怀与关怀,延伸到历史见证者的生活里,让 “铭记” 不止于场馆内,更在细微处传递温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