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伯远帖》、罗聘、沈周……故宫百年大展中的江南墨韵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8 19:17:00

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于近日盛大启幕。《五牛图》《清明上河图》《上阳台帖》等200件(套)珍贵文物齐聚一堂,共同书写故宫文物守护的世纪华章。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以东晋王珣与明代沈周、清代罗聘为代表的江苏书画家,以其独特风姿为这场大展增光添彩。

记者注意到,此次大展中,扬州画派代表人物罗聘的两帧山水人物册页入选,分别为《高僧领鹤图》和《观梅图》。

罗聘山水人物册页之一

《高僧领鹤图》以疏朗笔触勾勒竹海清境,一高僧头戴斗笠,身穿宽服长袍,手扶竹杖,领着一只仙鹤,在竹林间闲行。画面左侧题有诗句:竹里清风竹外尘,风吹不断少尘生;此间干净无多地,只许高僧领鹤行”,下钤一印“游夫”。诗助画意,尽显文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罗聘山水人物册页之一

《观梅图》中,画幅中间有一草亭,两边筑有围墙。草亭左侧有一枝盛开的梅花,一隐士,反背双手俯首观梅的情景。画面右侧题有一诗:野梅瘦得影如无,多谢山僧分一株;此刻闭门忙不了,酸香咽罢数花须。这幅画作构图简洁、别致,将孤芳自赏的文人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帧册页源自故宫珍藏的罗聘十二开人物山水册,前有晚清官员同时也是词人与书法家的勒方锜于1878年的题识:

两峰以画人物得名,有《鬼趣图》尤世所称赏。然奇诡一径也,其山水竹木,古劲苍秀,天真发露,实足以自名一家。米元晖谓所作云山为墨戏,两峰深得斯理者。戊寅八月二十七日。勒方锜识。

题识中的“两峰”为罗聘的号。罗聘,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等。原籍安徽歙县,其先辈已迁居扬州。博闻好学,曾三赴京师,因画《鬼趣图》轰动当时文坛。罗聘人物、花鸟、山水兼善,以清奇、拙奥、生冷见长。他所画人物造型准确,花鸟尤以梅花突出,其妻方婉仪及子均工画梅,被称为罗家梅派。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罗聘人物山水册,均题金农诗句,画作亦是模仿其用笔。罗聘20余岁就随金农学画,常为之代笔。山水册中有不少画作是按金农诗意创作甚至沿袭了金农画作的布局。此次展出的《观梅图》,就与金农七十五岁所作空间布局极为相似。

这两帧册页外,其余十帧作品,从春船、桃花、绿柳、荷花、秋萍、黄叶乃至梅花等等,几乎囊括了一年四季的好风景。这十二帧册页,画面极尽简洁。蒋文光主编的《中国历代名画鉴赏》认为,这册画作,设色清雅,笔墨古逸,深得其师金农神韵。

罗聘画作为何能在故宫年度大展上露面?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许彤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罗聘属于“扬州八怪”,这两件册页是故宫藏书画的一级品。此次故宫大展,分为“故字号”与“新字号”,“故字号”主要指继承自清宫旧藏的文物,是故宫的基石,体现了从皇家私藏向国家宝藏转变的早期努力;“新字号”则是1949年后,通过收购、拨交、捐赠等方式入藏的28万余件文物,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故宫的收藏。此次展出的罗聘画作即为“新字号”藏品。据介绍,在旧紫禁城的收藏体系当中,是没有像扬州八怪这些地方画派的收藏的。故宫博物院有意识地填补清宫旧藏的空白领域,特别是那些未能进入皇家视野的地方画派。罗聘的册页便是典型代表。

记者在故宫博物院网上搜索,发现该院还藏有罗聘动物草虫图册,这部图册作于1775年,罗聘42岁时。题识称,这是罗聘的得意之作。该图册共十开,分别绘制了蜘蛛、蚂蚁、蜈蚣、水牛、蚌壳、蜗牛、猴、蜻蜓、母鸡、虾以及蝌蚪等动物。另外,该院还藏有罗聘邓石如登岱图轴等画作。

在展览重点文物名录中,晋代书家王珣的《伯远帖》与明代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尤为夺目,堪称江苏文物的“顶配”代表。

伯远帖

王珣的《伯远帖》是乾隆帝“三希堂”的三件奇珍之一(另两件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据该院研究馆员许彤介绍,“王珣的《伯远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代有名款的法书真迹。它本身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同时又跟百年院史充分结合,所以选取了这些藏品,既有历史价值,又有充分的艺术价值。”

《伯远帖》是王珣的一封书信。王珣是东晋名相王导的孙子。他与弟弟王珉都是谢氏家族的女婿,但后来因为一些事情,两个家族“猜嫌致隙”,也导致他们各自离异。也就是这段时期,谢安想将王珣调任江西南昌,实则是试图将他逐出南京。王珣内心郁闷,所以写了这封信,倾诉心中不满。《伯远帖》字迹工整,转折分明,“潇洒古淡”,足见东晋时期的书法风采。

《伯远帖》流传有序,曾先后被北宋内府、明代董其昌等人收藏,后入清宫,20世纪30年代,清皇室被逐出故宫时,有老皇妃将《伯远帖》携带出宫。1950年,该帖在香港现身,国家以重金购回,再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局部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也是无价之宝。据故宫博物院介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被焚毁作两段,分别辗转流传,今前一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一段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沈周背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对原作的临摹达到了形神兼似的境界,而笔法间又流露出沈周自己个人的特色。此幅临作基本上保留了原作被毁以前的面貌,故这幅作品除具有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重现黄氏原作的重要意义。

从晋代法书到明代画卷,从扬州画派到吴门风流,这些江苏瑰宝在紫禁城的百年大展中熠熠生辉,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血脉相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胡妍璐